战国魏邑。即今河南汤阴县治。《战国策·赵策三》: “魏安厘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 即此。古邑名。即今河南省汤阴县。《战国策·赵策三》:“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即此
清置,在今四川康定县东三十里。乾隆《卫藏通志》 卷4: 头道水至柳杨,“一路柳阴密箐,沿沟十五里过沈坑,十五里抵打箭炉”。
即今山西临县东北白文镇。《清一统志·汾州府》“三交镇”条下:白文镇“在县北”。在山西省临县东北端。面积227平方千米。人口3.9万。镇人民政府驻白文,人口 6500。古名白燕村,元至正十年(1350年
在今青海兴海县西北鄂拉山口。一说在共和县西北海南山。《新唐书·薛仁贵传》:咸亨元年(670),讨吐蕃,“军次大非川,将趋乌海。仁贵曰:‘乌海地险而瘴,吾入死地,可谓危道,然速则有功,迟则败。今大非岭宽
①在今山西兴县西北裴家川口。《元和志》卷14岚州合河县:合河关“在县北三十五里”。《资治通鉴》:唐开元九年(721),“先是,叛胡潜与党项通谋,攻银城、连谷,据其仓庾,张说将步骑万人出合河关掩击,大破
清雍正三年 (1725) 置,属辉特部。驻牧地当在今青海共和县东。《清史稿·地理志》 青海辉特部: “牧地当巴彦诺尔之南。”
①旧名三里三镇。即今黑龙江省明水县。清宣统三年(1911)改名兴隆镇。民国白眉初《满洲三省地志》卷3:“拜泉县西南八十里三里三镇,又名兴隆镇。”②清置,属巴彦州。治所即今黑龙江省巴彦县西北兴隆镇。《清
①北宋熙宁中建,在今浙江杭州市南凤凰山上。苏轼有《登介亭饯杨次公》诗。②在今山东胶州市西南七十里。《汉书·地理志》 琅邪郡黔陬县:“故介国也。”《续汉书·郡国志》:黔陬侯国“有介亭”。
在今辽宁朝阳县西南。《资治通鉴》:东晋咸和九年(334),辽西鲜卑段兰等攻柳城,慕容皝遣慕容汗等救之,“与兰遇于牛尾谷,汗兵大败,死者大半”。胡三省注:“牛尾谷, 在柳城北。”即此。
在今四川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东十五里三教寺后。《清一统志·石柱厅》: 秦良玉墓 “在厅东十五里回龙山”。秦良玉 (1574或1584—1648),明四川忠州 (今忠县) 人。石砫宣抚使马千乘妻。马死,代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