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剌部
又译斡亦剌,蒙古系部族。居地在今蒙古国库苏古尔省色楞格河北至叶尼塞河上源锡什锡德河一带。元太祖时,其部长忽都合归降立功,遂以外剌部众置四个千户,均授与忽都合世袭统辖,并以次女及长子术赤之女下嫁其二子。自此外剌部统治家族遂与皇室世代联姻。
又译斡亦剌,蒙古系部族。居地在今蒙古国库苏古尔省色楞格河北至叶尼塞河上源锡什锡德河一带。元太祖时,其部长忽都合归降立功,遂以外剌部众置四个千户,均授与忽都合世袭统辖,并以次女及长子术赤之女下嫁其二子。自此外剌部统治家族遂与皇室世代联姻。
即今江苏阜宁县。《元史·董搏霄传》:至正十六年 (1356),“剿平北沙、庙湾、沙浦等寨”。清雍正九年 (1731) 于此置阜宁县。
在今蒙古国西部巴彦乌列盖省西,为阿尔泰山支阜。《元朝秘史》卷9:“自去追袭脱黑脱阿,到金山住过冬。明年春逾阿来岭去。”
清光绪十三年(1887)改台湾府置,属台湾省。治所在安平县(今台湾省台南市)。辖境相当今台湾省台南、高雄、嘉义等市县和澎湖列岛。光绪二十一年(1895)被日本侵占,府废。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改台
①在今四川乐山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72嘉定府: 泥溪河在 “州东北五里。源出平羌县山谷中,每岁泛涨,水色甚浑,泥凝于岸,因曰泥溪。西南流,会于大江”。②在今四川广元市西南昭化镇西四十里。《资治通鉴
秦始皇修建,初名横桥,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汉初名渭桥或石柱桥。武帝后称中渭桥。《三辅黄图》卷6引《三辅旧事》云:“秦造横桥,汉承秦制,广六丈三百八十步,置都水令以掌之,号为石柱桥。”《元和志》卷1咸阳
清光绪七年 (1881) 置,属贵阳府。治所即今贵州罗甸县。1913年改罗斛县。清光绪七年(1881年)置,治今贵州省罗甸县。属贵阳府。1913年改为县。
即今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南一百四十里长安营乡。《清一统志·宝庆府二》:长安营“在城步县西南横岭峒。乾隆七年移本府同知驻此,并设游击守备千总防守”。
指明、清时期浙江省杭州、嘉兴、湖州三府,相当今浙江省的杭州市、临安市、富阳市一线及杭州湾以北地区。明、清两代习称浙江省杭州、嘉兴、湖州三府为下三府,称宁波、绍兴、台州(治今临海市)、金华、衢州、严州(
即今贵州台江县西南之南市。清雍正九年(1731) 置南市土千总。
清嘉庆元年(1796)改瓦寺安抚司置,属茂州直隶州。治所在今四川汶川县西南玉龙乡西北涂禹山。民国改土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