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堽城坝

堽城坝

即今山东宁阳县东北三十五里堽城镇。为汉刚县故城。后讹刚为堽。汶水自此分流。蒙古宪宗七年 (1257) 于堽城筑土坝斗门,遏汶水南流入洸,至任城 (今济宁市) 合泗水,以济运。明洪武间黄河决口,运河被淤。永乐九年 (1411) 疏浚会通河,筑戴村坝,使汶水出南旺湖,并截堽城大闸,不使汶水入洸。至成化十一年 (1475) 入建新闸,仍分水入洸。嘉靖六年 (1527) 重建堽城闸,并引柳泉以增洸水水量。


在今山东省宁阳县中部、当汶水与洸水分流处。蒙古宪宗七年(1257年)于堽城筑土坝斗门,遏汶水南流入洸,至任城县(今山东济宁市)合泗水,以济饷运。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又于旧闸之东置东闸;延祐五年(1318年)改土堰为石堰。明洪武间黄河决口,会通河被淤。永乐九年(1411年)疏浚会通河筑坝,使汶水出南旺湖,并截堽城大闸,不使汶水入洸。至成化十一年(1475年)又建新闸,仍分水入洸。嘉靖六年(1527年)重建堽城闸,并引柳泉以增洸水水量。


猜你喜欢

  • 西山北镇

    即今河北易县西南六十里西山北乡。清同治《畿辅通志》卷54易州图:西南有东西山村。

  • 阳江州

    清同治六年(1867)升阳江县置,属广东省。治所即今广东阳江市。九年(1870)改为直隶厅。光绪三十二年(1906)复升为直隶州。辖境相当今广东阳江、阳春、恩平、阳东、阳西等市县地。1912年废州,于

  • 琅邪台

    (臺) 在今山东胶南市琅琊镇 (夏河城)东南十里琅琊山上,可望大海。《山海经》: “琅邪台在渤海间,琅邪之东。” 郭璞注: “今琅邪在海边,有山嶕峣特起,状如高台,此即琅邪台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 马鞍岭

    在今湖南永州市东三十里。《方舆纪要》卷81零陵县:马鞍岭“岭路险峻,通宁远县界。瑶洞联络,盗贼出没之所也”。在海南省海口市西南。东西走向。因远看形似马鞍得名。为死火山。南、北两火山锥分别称风炉岭和包子

  • 宁河县

    ①北宋崇宁四年(1105)升宁河寨置,属河州。治所在香子城(今甘肃和政县)。元属河州路。明洪武初废,五年(1372)复置,十二年(1379)又废。②清雍正九年(1731)改梁城千户所置,属顺天府。治所

  • 小灵石县

    元初析灵石县置,属霍州。治所在今山西灵石县北二十八里冷泉村。至元二年(1336)废。古县名。元初析灵石县置,治今山西省灵石县北。属汾州。因旧有灵石口巡检司,故以小灵石为名。蒙古至元二年(1265)废入

  • 千江河

    即今四川城口县西南、万源市东南之中河上源。清道光《城口厅志》卷29:千江河在“厅西一百八十里。其源自百支山,流入龙潭河,汇中河”。《明史·杨嗣昌传》:崇祯十三年(1640),张献忠在玛脑山败后,又被官

  • 朁城

    在今浙江临安县西六十四里于潜镇。《寰宇记》 卷93引 《吴越春秋》: “秦徙大越鸟语人置之朁。” 即此。

  • 一作露、潞。春秋时为为潞子国、潞国。战国时为赵邑。在今山西黎城县南。《国语·郑语》: “妘姓邬、郐、路、逼阳”,“路” 指此。古邑名。又作露。战国韩邑,后属赵。即今山西省黎城县南古城。《战国策·赵策一

  • 圣寿寺

    在今山西沁源县西北六十里灵宝山南麓。民国《沁源县志》记载,唐乾符六年(879) 懿宗第四子李侃因避黄巢起义到此。景福二年(893)在此建寺,削发为僧,谥封先师菩萨,寺称先师禅院。北宋端拱二年(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