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县
1912年改均州置,属湖北襄阳道。治所在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旧均县城。1932年直属湖北省。1958年徙治沙沱营(今丹江口市)。1983年改设丹江口市。
旧县名。1912年由均州改置,治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丹江水库区)。1949年改隶陕西省。1950年复属湖北省。1958年迁治丹江口(今市)。1960年并入光化县。1962年复置,仍驻丹江口。1983年改设丹江口市。
1912年改均州置,属湖北襄阳道。治所在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旧均县城。1932年直属湖北省。1958年徙治沙沱营(今丹江口市)。1983年改设丹江口市。
旧县名。1912年由均州改置,治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丹江水库区)。1949年改隶陕西省。1950年复属湖北省。1958年迁治丹江口(今市)。1960年并入光化县。1962年复置,仍驻丹江口。1983年改设丹江口市。
1935年析贵德、同仁二县置,属青海省。治所在今青海玛心县东北拉加寺。取同仁、贵德各一字为名。为河南蒙古四旗贸易中心,果洛克番族购粮之孔道,海南番族往来要地。1951年设置同德藏族自治区。1953年复
金天会二年 (1124) 伪齐刘豫置,属登州。治所即今山东栖霞县。元于钦 《齐乘》 卷1 “艾山” 条下: “栖霞县本以山得名。” 明、清属登州府。民国初属山东胶东道。1925年改属东海道。1928年
在今河北阳原县东北六十里东城镇。辽、金为顺圣县。明天顺四年 (1460) 筑城。清初属蔚州卫,为宣府镇南路。康熙中并入西宁县。《方舆纪要》 卷18万全都司: 顺圣川东城 “南临大川,北枕崇冈,原壤辽阔
即河包场。今为贵州湄潭县东北八十六里西河乡驻地。清康熙 《湄潭县志》 作 “河包场”。因姚村河环绕三面,故名。
隋开皇六年(586)改卫国县置,属魏州。治所在今河南清丰县东南。大业初属武阳郡。唐初属澶州。贞观初废。大历七年(772)复置,北宋皇祐元年(1049)废。四年(1052)复置,徙治今山东莘县西南观城镇
一名甑山。在今湖北汉川县东南,汉水南岸。《左传·定公四年》:吴伐楚,楚子常“乃济汉而陈, 自小别至于大别”。《方舆纪要》卷76汉川县:小别山“县南十里。山形如甑,亦名甑山”。古山名。见“甑山”。或以为
在今河北保定市西北。《方舆纪要》卷12清苑县:石花屿“高数仞,广数十丈,中多花卉。宋时尝置戍于此”。
一名黄牯山。在今湖北阳新县西。《方舆纪要》 卷76兴国州 “银山” 条下: “ 《志》 云,州西二里有黄姑山,亦产银,旧有银场。”
明洪武二年 (1369) 降嵩州置,属河南府。治所即今河南嵩县。民国初属河南河洛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在河南省西部。属洛阳市。面积2981平方千米。人口52.3万。辖4镇、12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
西汉初置侯国,后改县。属广平国。治所在今河北任县西南二十七里。《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汉高帝封毛释之为“张节侯”。东汉废。古县名。西汉地节二年(前68年)封赵顷王子刘嵩为张侯,后改为县,治今河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