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四川

四川

①地区名。北宋初将五代后蜀故地分设西川、峡两路, 约当今大渡河以东北和陕西汉中地区。咸平四年(1001)分为益州(后改成都府)、利州、梓州(后改潼川府)、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 一说因境内有长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四条大川而得名, 不足信。

②北宋咸平四年(1001)分西川路为益州、梓州二路,分峡西路为利州、夔州二路,总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相当今四川东部、贵州大部、云南东北部及甘肃东南部、陕西西南部地区。《宋史·仁宗纪》:嘉祐五年((1060)八月,“置江、湖、闽、广、四川十一路转运判官”。南宋设四川宣抚、制置、总领等官职,总辖四路军政财赋。


古地区名。宋初将今大渡河以东、以北和陕西汉中原五代后蜀故地,分设西川、峡二路,咸平四年(1001年)分为益州(后改成都府路)、梓州(后改潼川府路)、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后又简称四川路。元代合四路置四川行省,汉中地区划归陕西省。四川之名,由此而来。一说因境内长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四条大川得名,不足凭信。


猜你喜欢

  • 萝冈墟

    即今广东广州市东北五十里萝岗镇。明宣德中于此建铺百余,清于此设萝岗营汛。

  • 黄沙戍

    唐置,在今青海尖扎县西。《元和志》 卷39达化县: 黄沙戍 “在县东六十里”。后废。

  • 蓼角咀

    即料角咀。在今江苏启东市东北。旧为大江入海之冲。《方舆纪要》 卷 23 海门县: 料角咀,“ 《江防考》: 北岸东起蓼角咀大河口,以及吕四、卢家等场,沿于杨树港、海门县里河镇,以达于通州,此海门县之南

  • 裴祗墓

    为晋墓。在今河南洛阳市老城西关外周公庙北墙外。1936年夏被盗掘发现,出土石质墓志一块和金质女头饰数件,铜质镶玉腰带一根。1979年又一次进行了发掘。裴祗在 《晋书》 中无传,据墓志称: “晋故大司农

  • 鲁史镇

    又称阿鲁司。1949年置镇,属凤庆县。即今云南凤庆县东北百七十里鲁史镇。在云南省凤庆县北部。面积193.4平方千米。人口2万。镇人民政府驻鲁史,人口3580。明建圩。清设阿鲁巡检司。阿鲁,彝语意为“小

  • 玉城镇

    北宋熙宁四年(1071)废玉城县为镇,属虢略县。在今河南灵宝市东南六十里。

  • 渃水

    亦作诺水。即今四川通江县西北小通江河。《方舆纪要》 卷68通江县: 渃水 “在县治西,源出陕西南郑县之青石关,经众山中,流入县界,南流而东,折注于达州之渠江。亦曰宕水。亦曰诺水”。

  • 呷合

    又作嘎合。在今西藏下察隅地区,察隅县治南三十六里处,沿察隅河左岸。原隶属于西藏地方政府管辖,1944年被印度政府非法占领。

  • 乌尔河

    在今俄罗斯阿穆尔州西北,为结雅河支流。清屠寄《黑龙江舆图说·黑龙江城》:“乌尔河,源出伊勒提布斯岭。曲曲东南流百四十四里,有克喇克河东北流百里来注之。又东南流百里有替克德河即田地河,东南流二百里来注之

  • 大岩岭镇

    在今湖北建始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清有县丞驻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