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汪川
即今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北唐汪川乡。旧名唐家集,后改唐汪川。民国马鹤天 《甘肃藏边区考察记》: “唐汪川镇中人烟稠密,惟客店甚少,因民国十七八年变乱时,房屋全被焚毁,现在修复者不过十之三四。”
集镇名。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城东北部、洮河西岸。唐汪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1500,有回、东乡、汉族。以唐、汪二姓居此川得名。盛产瓜果,尤以大接杏、软儿梨驰名。元、明、清均设驿站,为一古老集镇。县东北部建有农贸集市。有公路接213国道。
即今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北唐汪川乡。旧名唐家集,后改唐汪川。民国马鹤天 《甘肃藏边区考察记》: “唐汪川镇中人烟稠密,惟客店甚少,因民国十七八年变乱时,房屋全被焚毁,现在修复者不过十之三四。”
集镇名。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城东北部、洮河西岸。唐汪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1500,有回、东乡、汉族。以唐、汪二姓居此川得名。盛产瓜果,尤以大接杏、软儿梨驰名。元、明、清均设驿站,为一古老集镇。县东北部建有农贸集市。有公路接213国道。
在今河北迁安县西南三里。《方舆纪要》 卷17迁安县: 黄台山 “山多黄土,其状如台,滦水径其下”。
即今山西清徐县。明置巡司于此。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降清源县置,即今山西省清徐县。三十二年移天门关巡检司驻此。
①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东汉建安五年 (200),曹操烧袁绍军车辎重于故市,即此。②即今陕西渭南市东北固市镇。《资治通鉴》: 唐天复元年 (901),“ (朱) 全忠自故市引
一名柳边堰。在今陕西勉县东南。《宋史·河渠志五》:“兴元府山河堰灌溉甚广,世传为汉萧何所作。嘉祐中,提举常平史炤奏上堰法,获降敕书,刻石堰上。中兴以来,户口凋疏,堰事荒废,累曾修葺,旋即决坏。乾道七年
在今辽宁沈阳市小南街。清光绪四年(1878)建。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义和团运动中被烧毁。现存教堂系1912年重建。为两座尖塔哥特式建筑。分东西两个院落,教堂位于东院,主教府位于西院。1892年满
亦名丽山、丽戎之山。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周幽王死于山下。秦始皇亦葬此。其麓有温泉,唐明皇屡幸之,置温泉宫,后改名华清宫。《唐书·地理志》: “天宝元年,更骊山曰会昌。七载更会昌山曰昭应山,后复名骊山。
清置,属榆社县。即今山西榆社县西三十里云簇镇。在山西省榆社县西南部。面积127平方千米。人口2万。镇人民政府驻云簇,人口3870。传立镇之初,五色云现,故名。清代商业较盛。《大清一统志》:“市集胜城邑
在今广东番禺市东石碁(棋)镇。《清一统志·广州府二》:石基村“在番禺县东南九十里。本朝乾隆四十七年设永靖营,置游击防守”。在今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东石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于此设永靖营,并置游
即今江西贵溪县西北周坊乡。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11: 贵溪县西有周坊。
在今四川大足县城东三十里。为儒、释、道兼容的摩崖造像。共二洞九龛窟,造像千余躯。始凿于北宋绍圣年间。最著者有五显大帝、炳灵太子、三皇像等。尤以6号观音窟最为奇伟,窟正壁镌无量寿佛,夹侍观音、如意轮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