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唐县

唐县

①西汉置,属中山国。治所在今河北唐县东北二十里南固城。北魏属中山郡。北齐废入安喜县。隋开皇十六年 (598) 复置,属定州。移治今唐县西三十里西雹水。大业初属博陵郡。唐属定州,圣历元年 (698) 移治今唐县西南城子村。五代梁开平三年(909) 改名中山县。后唐同光初复为唐县,后晋改为博陵县。后汉复为唐县,属中山府。金移治今唐县。元属保定路。明属保定府。民国初属直隶保定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

②明洪武十三年 (1380) 改唐州置,属南阳府。治所即今河南唐河县。民国初属河南汝阳道。1914年改为沘源县。


(1)古旧县名。明洪武三年(1370年)置,治今河南省唐河县。属南阳府。清因袭不改。1914年因与河北省唐县重名,改名沘源县,以县境位于沘水之源得名。(2)今县名。在河北省中西部。属保定市。面积1417平方千米。人口53.1万。辖7镇、13乡。县人民政府驻仁厚镇。传尧受封唐侯,于此建唐侯国,筑唐邑。春秋为燕地阳(唐)邑。西汉置唐县,治今县东北固城,属中山郡(国)。《汉书·地理志》:“应劭曰:故尧国也。唐水在西。张晏曰:尧为唐侯,国于此。”县以古国、邑得名。晋徙今治。北齐省入安喜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治左人城(今雹水村),属定州,后属博陵郡、高阳郡。唐圣历元年(698年)徙治今西城子村,属定州。五代后梁更名中山县,后唐复名唐县,后晋改名博陵县,后汉复今名。宋徙治左人城,属中山府。金移今治。元属保定路。明、清属保定府。1913年属直隶省保定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1939年属晋察冀边区。1949年属保定专区,1958年望都县和清苑县部分地区并入,并迁驻望都县城关。1962年复原制,县人民政府迁今址。1968年属保定地区。1994年划归保定市。地处太行山山地丘陵区东缘及山前平原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唐河、通天河及西大洋水库。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小麦、玉米、谷子、稻、棉花。盛产红枣、柿子。为省红枣生产基地县、华北地区山羊板皮集散地。矿产有金、铁、煤、大理石等矿。工业有采矿、机械、农机修配、铸造、水泥、制砖、木器加工等厂。京广铁路及京获、京磁、保涞公路经此。有晋察冀烈士陵园和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及古迹倒马关古城、六郎碑。


猜你喜欢

  • 下雉县

    西汉置,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阳新县东南。《汉书·伍被传》:被谓淮南王安曰:“有寻阳之船,守下雉之城。”即此。三国吴属武昌郡。东晋义熙中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湖北省阳新县东。属江夏郡。西晋初废入阳新

  • 雾社

    即今台湾省南投县东北仁爱乡。原为高山族村社。1930年雾社高山族同胞举行反日起义,即“雾社事件”。今街头建有抗日纪念碑。在台湾省本岛中部山区,属南投县,距埔里镇23千米。位浊水溪上源与眉溪的分水岭上,

  • 厚丘县

    西汉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江苏沭阳县北四十里厚镇。南朝宋废。齐建武二年 (495) 复置,属北东海郡。寻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属海州。八年 (625) 又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江苏省沭阳

  • 客路市

    即今广东雷州市西北五十里客路镇。清光绪 《广东舆地图说》 卷8海康县: 南禄社 “往来大道有客路墟”。

  • 孟洲

    在今安徽宿松县南四十里。《方舆纪要》 卷26宿松县: 孟洲 “洲连龙湖”。《清一统志·安庆府一》: 孟洲 “环洲皆湖,其地广饶,宜畜牧,居民甚众”。

  • 王道寨

    即今河北南宫市东南十五里王道寨乡。清同治《畿辅通志》卷54南宫县图:东南有王道寨。集镇名。在河北省南宫市区东南部。王道寨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3540。东汉王霸与邳彤合兵攻邯郸,曾扎营于此,故名王霸寨

  • 羊场塘

    即今贵州普定县西南绿林乡。清乾隆二十年(1755)设巡司于此。

  • 三巴郡

    北周天和四年(569)改巴渠郡置,属通州。治所在东乡县(今四川宣汉县东北一百里普光乡西)。辖境相当今四川宣汉县地。隋开皇三年(583)废。

  • 真州

    ①唐乾元元年 (758) 改昭德郡置,治所在真符县 (今四川茂县西北)。《旧唐书·地理志》 真州: “取真符县为名。” 辖境相当今四川茂县西北及黑水县东南一带。后没于吐蕃。②北宋大中祥符六年 (101

  • ①一作诗。周代国名。妊姓。春秋时为鲁所灭。在今山东微山县西北。《春秋》: 襄公十三年 (前560),鲁 “取邿”。即此。现传有 《邿伯鼎》、《邿遣��》 等为邿国彝器。 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