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龙县
清宣统元年 (1909) 置,属延吉府。治所在和龙峪 (今吉林龙井市东南智新镇)。民国郭熙楞《吉林汇征》: 和龙 “地名和龙峪”,因名。1913年改属吉林省延吉道。1929年直属吉林省。1940年移治三道沟 (今吉林和龙市)。1945年划归松江省,1949年复属吉林省。1993年改设和龙市。
古旧县名。清宣统元年(1909年)置,治和龙峪(今吉林龙井市智新乡)。属宁古塔副都统。1940年迁治三道沟(今和龙街)。1993年撤销,改设和龙市。
清宣统元年 (1909) 置,属延吉府。治所在和龙峪 (今吉林龙井市东南智新镇)。民国郭熙楞《吉林汇征》: 和龙 “地名和龙峪”,因名。1913年改属吉林省延吉道。1929年直属吉林省。1940年移治三道沟 (今吉林和龙市)。1945年划归松江省,1949年复属吉林省。1993年改设和龙市。
古旧县名。清宣统元年(1909年)置,治和龙峪(今吉林龙井市智新乡)。属宁古塔副都统。1940年迁治三道沟(今和龙街)。1993年撤销,改设和龙市。
元置,为都云军民府治。治所在今贵州都匀市西南十七里。明初废。
在今青海贵德县西北黄河以北地区。《后汉书·西羌传》:永元十三年(101),烧当羌迷唐复还赐支河曲,将兵向塞,周鲔等“兵合三万人,出塞至允川,与迷唐战”,迷唐败走赐支河首。
西汉置,属长沙国。治所在今湖南攸县东攸水南。以北有攸溪为名。东汉属长沙郡。南朝齐属湘东郡。梁、陈间改为攸水县。唐武德四年(621)复置,为南云州治。贞观元年(627)州废,县属衡州。五代梁时迁今攸县治
今蒙古国巴彦洪果尔省拜达里克河。元《圣武亲征录》 载: 成吉思汗与汪可罕联兵攻乃蛮,回师至拜答剌边只儿之地,遭乃蛮伏兵截击。拜答剌为河名,“边只儿” 意为两河合流处,指今拜达里克河与扎克河会流点附近地
即“幽”。在今陕西旬邑县西南。古邑名。又作豳。商、西周邑。在今陕西省旬邑县东北。
唐贞观八年 (634) 改东合州置,治所在海康县 (今广东雷州市)。《寰宇记》 卷169雷州: “《投荒录》 云: 雷之南滨大海,郡盖以多雷为名。” 辖境相当今广东遂溪、湛江以南雷州半岛。天宝元年(7
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万年寺北。清嘉庆《四川通志》卷17峨眉县:观心坡“即顶心坡,一名点心坡。在万年寺上。《峨眉县志》:顶心坡,一举足膝辄平心”。
①元至元中置,属马湖路。治所在今四川屏山县西一百二十五里新市镇。明属马湖府。清属叙州府。后废。②明洪武十年 (1377) 置,属思南宣慰司。治所即今贵州思南县。永乐十二年 (1414) 属思南府。清乾
在今山东莱芜市东南五十里。《水经·汶水注》: “汶出牟县西南阜下,俗谓之胡卢堆。” 《方舆纪要》 卷31称为葫芦关山,“山形险隘”。《清一统志·泰安府一》: 葫芦山,“ 《府志》: 形如葫芦,其势险隘
隋置,属辽西县。即今辽宁义县东南石佛堡南王民屯。《新唐书·地理志三》 幽州幽都县:“隋于营州之境汝罗故城置辽西郡,以处粟末靺鞨降人。”唐置汝罗守捉于此。在今辽宁省义县东南、王民屯西大凌河西岸。唐置汝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