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和溪镇

和溪镇

北宋置,属新明县。在今四川岳池县西二十里。开禧三年 (1207) 升为和溪县。


(1)在福建省南靖县西北部、九龙江西溪上游。面积169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和溪,人口 1590。因有四大坑涧汇成大溪,故名。1949年设和溪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置镇。农产以稻为主。林产有杉、松、柯、毛竹、油茶、油桐等,并产柑橘、茶叶、紫胶等,盛产贵重药材巴戟。有农机、木器、竹藤工艺品等业。附近有乐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省自然保护区和国内较典型的稀有植物群落。厦隘公路经此。为漳州、龙岩两市交通要冲。名胜古迹有尖峰山碧云岩。(2)在贵州省正安县中部偏南、芙蓉江西侧小溪边。面积147.8平方千米。人口3.4万。镇人民政府驻青山村,人口 1750。原名禾麻溪,又名藿麻溪、和溪场,溪沟多野生草本植物——藿麻,故名。“藿”“河”近音,易今名。1932年置和霭、马鞍、桑黍、米粮、桑林等乡镇。1942年置和溪乡。1953年后多次分合变更。1992年以和溪、杉木坪、桑坝、米粮、马鞍五乡合并置和溪镇。产花生、茶叶、烤烟等。有小型综合加工厂。公路通205国道。


猜你喜欢

  • 修化县

    隋开皇初改窟胡县置,属石州。治所在今山西中阳县西北。大业三年 (607) 属离石郡。大业末废。古县名。隋开皇初改窟胡县置,治今山西省中阳县西北,属离石郡。大业末省。

  • 花戏楼

    原名歌台。在今安徽亳州市城西北隅大关帝庙内,系专供演戏的舞台。始建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戏楼饰以雕刻、彩绘,内容有古代戏文五十七出,彩绘图案一百零六种,有人物、车马、山石、亭榭、楼阁、城池、林木

  • 寒水县

    唐初置,属潍州。治所即今山东潍坊市东北寒亭镇。以县境有寒河而名。武德六年 (623)废。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治今山东省潍坊市东北寒亭区。属青州。六年废。

  • 昌洛县

    北周改南渑池县置,属宜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洛宁县西,洛水北。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为洛水县。古县名。北周改南渑池县置,治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属宜阳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洛水县。

  • 法华镇

    在今上海市长宁区东南部法华镇路一带。镇以寺名。《清一统志·松江府二》: 法华镇 “在上海县西十八里”。清时有吴淞巡司驻此。

  • 长冲山

    在今贵州龙里县西四十里。《方舆纪要》卷123龙里卫“穴刀山”条下:长冲山“旧为苗‘贼’出没之所。成化间,置哨堡以守之”。

  • 紫岩山

    ①在今浙江兰溪市东二十五里。《清一统志·金华府一》: 紫岩山 “山上有岩色紫,形如覆釜,穹窿深广,可容百人”。②又名绵竹山。在今四川绵竹县西北三十里。《汉书·地理志》 绵竹县: “有紫岩山,绵水所出。

  • 宣府卫

    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 为防御蒙古设立宣府左、右、前三卫,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在今河北宣化县。为近畿防卫要地。正统十四年 (1449) 瓦剌也先攻宣府,京师为之震动。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为

  • 佛手崖

    一名仙人洞。在今江西庐山牯岭西北。清宣统补刊《庐山志》:庐山“升仙台东北数百武为佛手崖”,并引桑乔《庐山疏》:“崖石参差如人手,故名佛手。高深可三数丈。苍崖翠壁,嶻嵲数十百寻,下临无地,一径萦纡,广不

  • 汝阴郡

    ①三国魏景初二年(238)置,属豫州。治所在汝阴县(今安徽阜阳市)。西晋辖境相当今安徽颍河流域以西、淮河以北和河南新蔡、淮滨等县地。其后渐小。隋开皇初废。大业初复置。唐武德四年(621)改置信州,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