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山
又作圆山。在今福建漳州市西南十里。《方舆纪要》卷99漳州府“名第山”条下:“又城西南十里有员山,前后望之,分十二面,因名。山有琵琶坂,上为石池。”
又作圆山。在今福建漳州市西南十里。《方舆纪要》卷99漳州府“名第山”条下:“又城西南十里有员山,前后望之,分十二面,因名。山有琵琶坂,上为石池。”
即今福建光泽县西南止马镇。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移大寺寨巡司于此。明洪武三年(1370)废。清初为止马市。《寰宇记》卷101邵武军邵武县:止马亭“在县西百六十里。洪氏《建安记》云,止马亭当飞猿岭口
东魏武定八年(550)置,属郯郡。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县西南小归昌。《周书·郑孝穆传》:子译,“宣帝嗣位,授开府仪同大将军、内史中大夫,封归昌县公, 邑千户”。后废。
在今山东桓台县西南。《方舆纪要》卷31新城县:马公山在“县(治今县西新城镇)东南三十里”。《清一统志·济南府二》:“山下有一亩石,周一里。不生草木,天欲雨,则云气蔚然。”
旧时西藏的别称。西藏旧分阿里、藏(后藏)、卫(前藏)和康(一作喀木)四部,藏人用卫藏指前后藏,元、明译为乌思藏,清译为卫藏。清人著作中有时也用卫藏概称西藏。旧时西藏地区的别称。西藏旧分阿里、藏(后藏)
在今山东临沂市南六十里。《方舆纪要》卷33沂州“小河堤”条下:石拉堤“元人所筑, 以捍水患”。
即今江西于都县西南畚岭。1934年为中央根据地登贤县驻地。
①战国周慎王五年(前316)秦灭巴国后置,为巴郡治。治所在今四川重庆市。《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十一年(35)伐公孙述,“威虏将军冯骏围田戎于江州”。次年“拔江州,获田戎”。即此。南齐永明五年(48
在今河北顺平县西。《清一统志·保定府》:坛山“在完县西二十五里,与马耳山相接。有金龙、桃花二洞,与马耳山洞地穴相通。洞前阔仅丈余,壁立百仞,上透青霄。其石温润如玉,有龙蛇之状。云兴辄雨”。
北宋置,属淯井监。在今四川长宁县南三江乡。《宋史·蛮夷传》:“庆历四年四月,夷人攻三江砦,诏秦凤路总管司发兵千人选官驰往捕击。……未几,夷众复寇三江砦,指使王用等击走之。”即此。皇祐三年(1051)改
即 《魏书·地形志》 豫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郾城县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