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塘陂
又名吴陂堰。在今安徽潜山县西二十里。为三国魏刘馥所开。《三国志·魏书·刘馥传》:东汉末,“兴治芍陂及茄陂、七门、吴塘诸堨以溉稻田”。《方舆纪要》卷26潜山县:吴塘陂在“县西二十里,潜水所注也”。
在今安徽省潜山县西。三国魏刘馥主持修筑,溉田三百余顷。隋唐以后历代皆加以修缮。
又名吴陂堰。在今安徽潜山县西二十里。为三国魏刘馥所开。《三国志·魏书·刘馥传》:东汉末,“兴治芍陂及茄陂、七门、吴塘诸堨以溉稻田”。《方舆纪要》卷26潜山县:吴塘陂在“县西二十里,潜水所注也”。
在今安徽省潜山县西。三国魏刘馥主持修筑,溉田三百余顷。隋唐以后历代皆加以修缮。
①即今江西婺源县东北段萃水。《方舆纪要》 卷28徽州府婺源县 “婺水” 条: 武溪水 “亦出浙源山,东南流经龙尾山,溉田十三顷有奇,下流俱入于绣水”。②即今武水。出今湖南临武县西北,东流入溱水。《水经
在今新疆哈密市西南。《新唐书·地理志》伊州纳职县:“南六十里有陆盐池。”《元和志》卷40纳职县:陆盐池“在州南六十里。周回十余里,无鱼。水自生如海盐,月满则盐多而甘,月亏则盐少而苦”。
在今四川若尔盖县境。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置双则红凹寨土千户。
即今四川射洪县。《清一统志·潼川府二》:太和镇“在射洪县南四十里。有通判驻此”。清魏源《圣武记》卷9:嘉庆四年(1799)白莲教“焚太和镇复大炽,成都戒严”。民国设县佐。1950年射洪县由金华镇迁此。
亦作阿里麻里、阿力麻里。西辽属地。在今新疆霍城县西北克千山南麓。元耶律楚材《西游录》:“既出阴山,有阿里马城。西人目林擒曰阿里马,附郭皆林擒园囿,由此名焉。”即此。后为察合台汗国都城。相传在16世纪初
在今四川南溪县西三十里长江中。《舆地纪胜》卷163叙州:石笋滩“在南溪县西三十里。江涨险甚,穷冬水落,岸有石长数丈如笋,因名”。《明史·地理志》南溪县:“东滨大江,中有石笋滩,在县西。”
即今福建连城县西南新泉乡。明嘉靖间移北团寨巡司于此。即今福建省连城县西南新泉镇。清同治三年(1864年),刘典镇压太平军,遣赵均进军至新泉隘,即此。
唐武德四年 (621) 置,属夷州。治所在今贵州正安县东南。贞观元年 (627) 改属务州。后废。
唐置,为军镇,属嘉州。在今四川乐山市东南四十里五通桥附近。南宋范成大 《吴船录》 卷上: “癸卯发王波渡,四十里至罗护镇。”
①地区名。北宋初将五代后蜀故地分设西川、峡两路, 约当今大渡河以东北和陕西汉中地区。咸平四年(1001)分为益州(后改成都府)、利州、梓州(后改潼川府)、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