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吐蕃

吐蕃

唐、五代、两宋、元及明初对今西藏地方的汉译称,亦是对当时藏族聚居地区的泛称。藏语称西藏地方为“”,或说即《后汉书·西羌传》所称之“发”羌故地。《大唐西域记》卷4等唐初史籍译称“吐(土)蕃 (番)”, 亦作“西蕃(番)”或“蕃(番)”。公元六、七世纪时, 悉补野部落(在今山南穷结)崛起,先后兼并西藏诸族、部,约在公元629年定都逻娑(今拉萨),建成王朝自称为“”,译称吐蕃,极盛时其势力奄有今青、甘、川、滇藏族聚居区及沿喜马拉雅山脉西、南麓诸小邦地区。公元642年吐蕃王朝崩溃灭亡,此后史籍中对青、甘、川藏族地区,以及政权仍沿称吐蕃。入元,在吐蕃故地置乌思(前藏)、藏(后藏)、纳里速(阿里);明沿元制置乌思、藏、俄力思(阿里)。元、明史籍中对各藏族聚居地区,或对当地藏族及其地方政权仍泛称吐蕃,后渐不用。


(蕃bō) 又作土蕃、土番。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中叶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边疆民族政权名。约在隋时,由雅隆农业部落联盟(在西藏山南地区)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在赞普松赞干布时,降服苏毗、羊同等部落,统一青藏高原,建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市),建立官制、军制,厘立法律,创立文字,建立了以赞普为中心的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集权政权。赞普松赞干布、弃隶缩赞先后与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亲,唐蕃通使频繁,经济文化联系至为密切。唐安史之乱,吐蕃乘虚占据陇右、河西,后又据有西域。生产以农牧业为主,有冶炼、毛织等手工业,吸收汉族工艺技术。崇尚佛教。文献有碑铭、文书,及汉梵医术、历算、佛经等藏文译本。9世纪中叶,赞普达磨死,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奴隶、平民起义,吐蕃瓦解。计传位九代,历时218年(一说214年,629—842年或846年)。吐蕃政权崩溃后,宋、元及明初史籍仍沿称青藏高原及当地土著族、部为吐(土)蕃或西蕃(番)。


猜你喜欢

  • 伊棉河

    即今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南伊敏河。《清一统志·黑龙江》:济尔玛台河“在呼伦布雨尔东七十余里。源出东南库克齐尔摩多。又相近有伊棉河”。民国《黑龙江志稿》卷4《地理志·山川》 呼伦县:依奔河“亦作伊敏,《

  • 土沱铺

    在今四川重庆市渝北区东旱土场。清嘉庆《四川通志》卷89江北厅:土沱铺“在厅东七十五里”。

  • 庞统墓

    在今四川罗江县西南白马关侧。古名鹿头关。俗名白马关。庞统 (179—214),字士元,号凤雏,襄阳人。三国时刘备谋士。建安十九年 (214)随刘备攻刘璋,围雒城 (今广汉) 时不幸中箭殁。《方舆胜览》

  • 葛州

    唐永徽二年 (651) 置羁縻州,属茂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汶川县西南邛崃山附近地区。后废。

  • 奉国城

    在今浙江德清县西南一里吴憾山上。《方舆纪要》 卷91德清县: “唐李光弼将辛孜于此筑城,击平朱覃、姚廷诸贼,名将军城。吴越复筑此城屯戍,名曰奉国城。”

  • 火儿赤纳

    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之乌力吉沐沦河。《元史·特薛禅传》:太祖成吉思汗谕按陈弟大忽曰:“哈老温迤东,涂河、潢河之间,火忽赤纳庆州之地,与亦乞列思为邻,汝则居之。”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境内

  • 西二盟

    清代内蒙古六盟中的西部二盟。即伊克昭盟和乌兰察布盟。旧内蒙古六盟中伊克昭、乌兰察布二盟的合称。

  • 都匀卫

    明洪武二十三年 (1390) 改都匀安抚司置,属贵州都司。治所即今贵州都匀市。清康熙十一年 (1672) 废。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改都云县置,治今贵州省都匀市。属贵州都司。弘治七年(1494年

  • 香盐镇

    1934年置,属景谷县。即今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西南三十里香盐村。

  • 云凤山

    ①在今河北井陉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4井陉县:云凤山在“县(今城关镇)西北四十里,山势回翔有险可恃。元末土人保此曰凤山砦”。②在今四川营山县北一里。《方舆纪要》卷68营山县:云凤山“在县治北,山势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