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吐蕃

吐蕃

唐、五代、两宋、元及明初对今西藏地方的汉译称,亦是对当时藏族聚居地区的泛称。藏语称西藏地方为“”,或说即《后汉书·西羌传》所称之“发”羌故地。《大唐西域记》卷4等唐初史籍译称“吐(土)蕃 (番)”, 亦作“西蕃(番)”或“蕃(番)”。公元六、七世纪时, 悉补野部落(在今山南穷结)崛起,先后兼并西藏诸族、部,约在公元629年定都逻娑(今拉萨),建成王朝自称为“”,译称吐蕃,极盛时其势力奄有今青、甘、川、滇藏族聚居区及沿喜马拉雅山脉西、南麓诸小邦地区。公元642年吐蕃王朝崩溃灭亡,此后史籍中对青、甘、川藏族地区,以及政权仍沿称吐蕃。入元,在吐蕃故地置乌思(前藏)、藏(后藏)、纳里速(阿里);明沿元制置乌思、藏、俄力思(阿里)。元、明史籍中对各藏族聚居地区,或对当地藏族及其地方政权仍泛称吐蕃,后渐不用。


(蕃bō) 又作土蕃、土番。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中叶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边疆民族政权名。约在隋时,由雅隆农业部落联盟(在西藏山南地区)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在赞普松赞干布时,降服苏毗、羊同等部落,统一青藏高原,建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市),建立官制、军制,厘立法律,创立文字,建立了以赞普为中心的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集权政权。赞普松赞干布、弃隶缩赞先后与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亲,唐蕃通使频繁,经济文化联系至为密切。唐安史之乱,吐蕃乘虚占据陇右、河西,后又据有西域。生产以农牧业为主,有冶炼、毛织等手工业,吸收汉族工艺技术。崇尚佛教。文献有碑铭、文书,及汉梵医术、历算、佛经等藏文译本。9世纪中叶,赞普达磨死,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奴隶、平民起义,吐蕃瓦解。计传位九代,历时218年(一说214年,629—842年或846年)。吐蕃政权崩溃后,宋、元及明初史籍仍沿称青藏高原及当地土著族、部为吐(土)蕃或西蕃(番)。


猜你喜欢

  • 辽曷水

    亦作奄遏下水、昂阿下水。即今内蒙古凉城县东北岱海。南宋史愿《亡辽录》:保大四年(1124),“率诸军乘粘罕之归,出夹山,下渔阳岭,取天德军、东胜、宁远、云内等州,南下武州,遇金人,战于辽曷水,复溃,还

  • 许国石坊

    在今安徽歙县城内。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是为嘉奖许国的功勋而建造的。许国字维祯,歙县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万历十二年以云南“平夷”有功,晋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故坊

  • 大那乌

    在今云南元谋县东南十里。“元谋猿人”化石发现于此。

  • 刊都

    即今江西南丰县东南康都。明时尝置巡司于此。

  • 陈县

    春秋楚灭陈国置。秦为陈郡治。治所即今河南淮阳县。秦末陈涉称王都此。西汉为淮阳国治。东汉为陈国治。西晋属梁国。北魏省入项县。古县名。本西周陈国。战国楚灭之置县,治今河南省淮阳县。汉以后,历为淮阳国、陈国

  • 团州

    唐置羁縻州,属巂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后废。

  • 石敦站

    亦作建州石敦站。元置,故址在今吉林省吉林市北锦州砬子古城。元《析津志》天下站名:“建州,东南一百(里)石敦。”

  • 宣府镇

    明九边之一。总兵驻所在宣府 (今河北宣化县)。辖境相当今河北西北部内外长城一带。明九边之一。总兵官驻宣府(即今河北宣化县)。镇守地区相当今河北省西北部内外长城一带。

  • 琴溪

    青弋江支流。在今安徽泾县东北。上源汀溪与漕溪合流,经琴高山下称琴溪,北至赤滩乡入青弋江。《舆地纪胜》 卷19宁国府: 琴溪 “在泾县东北二十里。溪侧有石台”。(1)古水名。在今安徽省泾县东北,为青弋江

  • 白龙县

    ①唐武德二年(619)置,属中州。治所在今山西隰县西北。贞观元年(627)废。②五代晋天福四年(939)改长松县置,属处州。治所即今浙江松阳县。以白龙津得名。北宋咸平二年(999)改松阳县。古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