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合肥市

合肥市

1949年2月当地解放后由合肥县城区及郊区析置,为江淮解放区直辖市。治所即今安徽合肥市。同年4月改属淮北行署区,为行署驻地。1952年复属安徽省。


在安徽省中部。省人民政府驻地。面积 7370 平方千米(市辖区679平方千米)。人口456.6万(市辖区155.9万)。辖庐阳、瑶海、蜀山、包河四区和长丰、肥东、肥西三县。市人民政府驻庐阳区。西汉置合肥县,治今址,属九江郡。东汉为合肥侯国,后复为县。为东汉末、三国魏淮南重镇,曾是扬州治。西晋属淮南郡。东晋改为汝阴县。南朝梁为合州治。隋开皇初复名合肥县,为庐州治。唐属淮南道。宋属淮南西路。元为庐州路治,属河南江北行省。明为庐州府治,直隶南京。清初属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以后属安徽省。1912年废府存合肥县。1914年属安庆道。1927年直属安徽省。1949年以城区及郊区置合肥市,隶皖北行署区,并为驻地;分县境为肥东、肥西二县。1952年复隶安徽省,为省会。为省辖市(地级)。1961年肥东、肥西、巢县三市辖县划出分属滁县、六安、芜湖三专区。1964年分寿县、定远、肥东、肥西四县地置长丰县,为市辖县。1983年肥东、肥西二县复为市辖县成今境。地处江淮丘陵中心地带,江淮分水岭横亘中部。南淝河、东淝河、滁河、丰乐河流经境内。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以稻、小麦、豆类、花生、油菜籽、棉花、蔬菜为主,产西瓜和蜀山早甜桃。矿产有磷、铁、石棉、大理石、石灰石等。有机械、化工、电子、纺织、冶金、轻工、建材、食品等工业,矿山机械、家用电器、自动化仪表等产品著名。淮南、合九、宁西铁路和合宁、合安、合芜、合蚌高速公路及合淮、合六等公路经过市区。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等学校和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安徽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名胜古迹有逍遥津、教弩台、明教寺、包公祠、包公墓、城隍庙、环城公园、大蜀山森林公园等。


猜你喜欢

  • 竹箐山

    在今四川洪雅县西八十里。《方舆纪要》卷72洪雅县:竹箐山“上多竹,蒙茸茂密。昔人以甃梯磴,盘折而上。宋尝置关于其巅,设巡检司,后废。嘉靖中复设竹箐山巡司”。

  • 引翔港

    又名尹翔港。在今上海市杨浦区中部。以旧水道引翔港为名。旧属上海县,清时有汛。

  • 云炉山

    在今广东高州市西。《方舆纪要》卷104高州府茂名县:云炉山“在府西三十里。山高耸,多云雾,如烟起炉中。弘治十一年,御史万祥言:高州山洞贼巢有云炉、大桂、平地、石羊、冬瓜、捌岭凡六处”。

  • 景龙

    在今云南景洪市区。版纳景龙、勐罕为明代车里宣慰司所辖十二版纳之一,为车里宣慰司的中心区。

  • 东张掖郡

    十六国后凉太安二年(387)改昌松郡置,属凉州。治所在昌松县(今甘肃武威市东南)。北魏复为昌松郡。十六国后凉以昌松郡改名,治昌松县(今甘肃武威市东南)。辖境在今甘肃省武威、古浪等市县一带。北魏仍改称昌

  • 占蝉县

    东汉改黏蝉县置,属乐浪郡。治所在今朝鲜平安南道龙冈西于乙洞古城。《汉书·地理志》注:“服虔曰,蝉音提。”后废。

  • ?木山

    春秋楚地, 在今湖北钟祥市东。 《左传》:庄公四年 (前 690), 楚武王伐随, “卒于��木之下”。 《方舆纪要》 卷77安陆府钟祥山: ��

  • 鹅毛口

    即今山西怀仁县西北鹅毛口镇。1945年日伪曾修筑同蒲铁路支线至此。

  • 居住山

    在今湖南泸溪县西八十里。《方舆纪要》卷81卢溪县 “连竭提山” 条下: 居住山 “有石室,苗僚所居”。

  • 弇山园

    在今江苏太仓市隆福寺西。《清一统志·太仓州一》: 弇山园 “明王世贞筑。中叠三峰。曰上弇、中弇、下弇,极园亭林木之胜”。王世贞所著书有《弇山堂别集》。后人又以 “弇山” 为太仓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