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南都

南都

①西汉末称宛 (今河南南阳市) 为南都。《汉书·食货志》: 王莽 “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洛阳称中,余四都各用东西南北为称”。宛在洛阳之南,故称南都。东汉时因南阳郡是光武帝生长之地,在京都洛阳之南,亦称南阳郡治宛为南都。张衡有 《南都赋》。

②西晋末鲜卑拓跋猗卢修筑故平城,以为南都(盛乐城为北都)。故址在今山西大同市东。

③唐肃宗上元元年 (760) 升荆州为江陵府,建号南都。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 (故江陵县城)。二年 (761) 罢。次年又号南都。不久又罢。

④五代南唐交泰元年 (958),南唐升洪州为南昌府,建为南都。即今江西南昌市。北宋建隆二年(961),南唐自江宁府 (治今江苏南京市) 迁都于此,同年还都江宁府。

⑤明人亦称南京为南都。莫应箕著有 《南都应试记》。


(1)东汉陪都之一。因南阳郡为光武帝故乡,又位于京都雒阳之南,故称南阳郡(治宛县,今河南南阳市)为南都。张衡著有《南都赋》。(2)西晋末鲜卑拓跋猗卢修筑故平城,以为南都(盛乐城为北都),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东。(3)五代南唐交泰元年(958年),李璟升洪州(今江西南昌市)为南昌府,建南都。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南唐自江宁府(治今江苏南京市)迁都于此,同年还都江宁府。(4)唐上元元年(760年)升荆州为江陵府,建号南都。次年罢。三年复称南都,旋又罢。(5)明人称南京为南都。吴应箕著有《南都应试记》。


猜你喜欢

  • 龙头堡

    一名龙头壁。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寰宇记》卷46闻喜县:龙头壁“后周绛州及正平郡所理也,在县东北二十八里”。

  • 尖崖山

    在今湖南会同县西十五里。《方舆纪要》卷82会同县:尖崖山“尖峰如削”。《清一统志·靖州》 作“尖峰山”。

  • 郑公塔镇

    即今湖北武穴市东北五十里郑公塔镇。清光绪 《黄梅县志》 卷5: “郑公者不知其名,宦居兹土,舍地建塔,名椿山塔,俗呼郑公塔。” 镇因塔而名。

  • 南通市

    1949年当地解放后由南通县城郊区析置,隶苏北行署区,治所即今江苏南通市。1952年属江苏省。简称通。在江苏省东南部、黄海之滨、长江口北岸。面积 8527 平方千米(市辖区381平方千米)。人口777

  • 临高原

    在今陕西澄城县南五十里。《宋名臣言行录》: “李显忠初仕金,知同州,密图南归,由汉村经临高原奔夏。” 即此。在今陕西省澄城县南。宋时李显忠仕金,知同州,后密图南归,由汉村经临高原奔夏,即此。

  • 仁和门

    五代晋、周东京城(今河南开封市)里城东面南门。五代梁称观化门,晋天福三年(938)改称仁和门。《续资治通鉴长编》:北宋建隆元年(960),赵匡胤陈桥兵变,还开封府,“乃整军自仁和门入,秋毫无所犯”。即

  • 驿台 (臺) 镇

    即今山东桓台县西新城镇。《元史·地理志》 新城县: “本长山县驿台,太宗在潜,以人民完聚”,创置为县。元于钦 《齐乘》 卷3: “本长山县之驿台镇”,元时置县。

  • 三肤河

    即今内蒙古宁城、喀喇沁旗境之坤都伦河,为老哈河支流。北宋沈括《熙宁使虏图抄》:“又十里余,路曲,走西北,逾十里济三肤河,至临都馆,皆平川。”

  • 万里沙

    在今山东莱州市东北。《汉书·郊祀志》:武帝元封元年(前110),“是岁旱,天子既出,亡名,乃祷万里沙”。《汉书·地理志》 东莱郡曲成“有参山万里沙祠”。《寰宇记》卷20掖县:“按:沙长三百里。据《史记

  • 符水

    在今四川通江县西北。《寰宇记》 卷140符阳县: 符水 “源出县东南三百步,西流经县南九十步,又西流入思公水”。符阳县以此名。清道光 《通江县志》 卷2: 符水 “在县西北,今小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