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 (嶽) 市
①即今湖南衡阳市北八十里南岳镇。《宋史·向士璧传》: 南宋开庆元年 (1259),蒙古兀良哈䚟围潭州, “士璧极力守御, 闻后队且至,遣王辅佑率五百人往觇之,以易正大监其军,遇于南岳市,一战有功,潭州围遂解”。
②亦称南岳镇。在今湖南长沙市西岳麓山南。《方舆纪要》 卷80善化县: 南岳市 “宋开庆元年,蒙古兀良合台围潭州,向士壁坚守,闻其后军且至,遣将王辅祐视之,遇于南岳市,大战,蒙古兵少却”。
①即今湖南衡阳市北八十里南岳镇。《宋史·向士璧传》: 南宋开庆元年 (1259),蒙古兀良哈䚟围潭州, “士璧极力守御, 闻后队且至,遣王辅佑率五百人往觇之,以易正大监其军,遇于南岳市,一战有功,潭州围遂解”。
②亦称南岳镇。在今湖南长沙市西岳麓山南。《方舆纪要》 卷80善化县: 南岳市 “宋开庆元年,蒙古兀良合台围潭州,向士壁坚守,闻其后军且至,遣将王辅祐视之,遇于南岳市,大战,蒙古兵少却”。
在今四川小金县东九十里。《清史稿·额森特传》: 乾隆三十六年 (1771) 征金川,“至资哩,合师夺北山。……额木特中枪,力击败之,遂克资哩”。即此。乾隆间设塘汛于此。
在今江西宜丰县北。《清一统志·瑞州府》:大姑岭“在新昌县北八十里,与八叠山相连。高二百丈,周三十里”。岭下有镇。
北宋置,属万寿县。即今安徽太和县东北斤沟乡。《新五代史·杨师厚传》:“杨师厚,颍州斤沟人。”即此。古镇名。即今安徽省太和县北斤沟。
北宋置,属清江县。即今湖北宣恩县南高罗镇。
亦作元武山。又名三隅山、三堆山。在今四川中江县东。《元和志》卷33玄武县:玄武山“在县东二里。山出龙骨”。《寰宇记》卷82玄武县:玄武山,“《九州要记》云:玄武山,一名赤雀山,一名宜君山。山有鹿尾入贡
①西汉文帝七年 (前173) 置,属京兆尹。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太康村。因其地有文帝刘恒之母薄太后的南陵,故名。东汉元始四年 (前4) 废。②西晋置,属九德郡。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锦川附近。南齐以后废
亦作莫力洪、莫力洪库。在今黑龙江省同江市东北。清曹廷杰 《西伯利东偏纪要》: 黑龙江入松化江有二口,“上口在徐尔固上六十五里,松花江南岸莫宏库地方西北,俄人轮船俱由此口出入”。
即今湖北当阳市东脚东乡。清同治 《当阳县志》 卷1 《市镇》: “脚东港,即古葛藤。在治东四十里。”
北宋开宝七年(974)南唐置,治所在永兴县(今湖北阳新县)。太平兴国二年(977)升为永兴军。
在今山西襄汾县东北约十五里,塔儿山西麓。分布在陶寺、李庄、中梁、东坡四村之间,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宽约1500米,总面积达300万平方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掘,在遗址地中发现了我国最早有木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