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南华寺

南华寺

在今广东曲江县东南沙溪河 (曹溪) 东岸。《舆地纪胜》 卷90韶州: 南华寺 “太平兴国塔:梁天监元年,有天竺国僧智药自西土来,泛舶至汉土,寻流上至韶州曹溪水口,闻其香,掬尝其味,曰此水上流有胜地。寻之,遂开山立石,名宝林。乃云: 此去一百七十年,当有无上法宝在此演法。今六祖南华寺是也。唐万岁通天初,则天皇后锡赉宣诏。元和间,赐塔曰灵照之塔。柳宗元为记焉。开宝八年准敕赐额,乃六祖大鉴禅师道场,为岭外禅林之冠”。寺始建于南朝梁,唐仪凤间,禅宗六祖慧能主持曹溪,发展禅宗南派,有佛教 “祖庭” 之称,成为闻名于世的佛教圣地之一。北宋始名南华寺,沿用至今。寺依山而建,建筑面积为1.2万平方米,分前中后三层次,宏伟壮观。寺内有唐、宋、明等朝代著名文物古迹。


在广东省韶关市南20千米处。依山(大庾岭分脉)面水(北江支流曹溪),峰峦奇秀。是中国佛教著名寺庙之一,有“岭南第一禅寺”之称。初名宝林,创建于南朝梁天监三年(504年)。唐仪凤二年(677年),禅宗六祖慧能主持曹溪,发展禅宗南派,故佛教徒有“祖庭”之称。唐代敕名“中兴寺”、“法泉寺”。宋初赐名“南华禅寺”,沿用至今。寺庙建筑屡经兴废,现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整体为中轴线平面布局,前后七进,绿树婆娑,殿宇辉煌;尚保存唐代卓锡泉、明代灵照塔等古迹和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有唐代六祖真身像、千佛袈裟及圣旨、北宋木雕罗汉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空桐泽

    即空泽。在今河南虞城县东北。《水经·获水注》: “获水又东南径空桐泽北,泽在虞城东南。”

  • 蓟丘

    在今北京城西南。《战国策·燕二》: 燕昭王廿八年 (前284),乐毅报燕王书: “蓟丘之植,植于汶皇。” 《水经·㶟水注》: “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

  • 清远河

    即今广东大埔县东南之梅潭河。《清一统志·潮州府》: 清远河 “在大埔县南。《通志》: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源出福建漳州府平和县象湖山,受诸涧水,流经大产、白堠; 至湖寮汇梅子潭,注为小溪”。

  • 利仁镇

    在今山东平阴县西南六十里大吉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徙东阿县治此。金为利仁镇。古镇名。即今山东省东平县西北旧县乡。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东阿县从南谷(穀)镇徙治于此。

  • 平定长官司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属平越卫。治所即今贵州麻江县东南平定司。后改属麻哈州。清以后废。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置,治今贵州省麻江县东南平定。属麻哈州。清因之。后废。

  • 黄胡店

    即今河南淮滨县西北五十八里防胡镇。清尹耕云 《豫军纪略》 卷3: 咸丰五年 (1855) 五月,清军进至包信集,材其贤走 “集东三十里之黄胡店”。

  • 发羌

    西藏古代族部名。“发”,藏语“蕃”的异译;“羌”,汉代对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泛称。东汉和帝永元十三年(101),迷唐羌由青海南迁。《后汉书·西羌传》 载:“其种落不满千人,远逾赐支河首,依发羌居。”《敦

  • 登部山

    即今浙江舟山市普陀区南之登步岛。宋《乾道四明图经》 卷7昌国县: 登部山 “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

  • 方与

    春秋时宋邑。战国属楚。在今山东鱼台县北古城集。《战国策·秦四》:“秦、楚之构而不离,魏氏将出兵而攻留、方与、銍、胡陵、砀、萧、相,故宋必尽。”方与即此。春秋战国宋邑。在今山东省鱼台县西。《战国策·秦策

  • 伯咄部

    又作汩咄。隋靺鞨七部之一。分布在今吉林松花江下游地区。《新唐书·北狄传》:“粟末部……依粟末水以居,水源于山西,北注它漏河;稍东北曰汩咄部。”唐并入渤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