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太宗赵光义的陵墓。在今河南巩义市西南西村镇北、常封村西、滹浣村东。东距永昌陵里余。
亦作太伯城、梅里村。相传周太王之子泰伯所筑。在今无锡市东南三十里梅村。《吴越春秋》 卷1: 太伯 “还荆蛮,国民君而事之,自号为句吴,……起城周三里二百步”。《史记· 吴太伯世家》 正义: “太伯居梅
在今福建长乐市东南海中。《方舆纪要》 卷96福州府 “松下镇” 条: “东有磁澳,为倭寇出入之冲。嘉靖三十八年,议拓寨置城。隆庆三年,始就。周二里。有四门”
一名潏水。古关中八大川之一。源出陕西长安县南秦岭中,北流至西安市西北注入渭水。《汉书·司马相如传》: “酆、镐、潦、滳。” 唐颜师古注: “《地理志》 鄠县有潏水。北过上林苑入渭,而今之鄠县则无此水。
即今江西泰和县西北螺溪乡。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7:泰和县西北有三都圩。
北宋开宝八年 (975) 改松源县置,属建州。治所即今福建松溪县。以松溪为名。元属建宁路。明、清属建宁府。民国初属建安道。1928年直属福建省。1960年与政和县合并,改名松政县。1962年复置。19
即今广东台山市东北峰山,东与新会市接界。《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市新宁县:百峰山“在县(今台山市)东五十里。峰峦百计,兽多獐鹿,木多松梧,峦僚之所出没也”。
即今海南省文昌县东北文教河。源出县西北,东流曰墨白溪。东南经文教市,折向西南,合白芒溪, 至清澜港口入海。洪宪元年(1916)《最新大中华帝国道县形势全图》:文昌县东北有平昌溪。
即春秋时之衡雍。战国为韩邑,后属秦。在今河南原阳县西圈城。《史记·秦本纪》: 昭襄王四十八年 (前259) 十月,“韩献垣雍”。又,《魏世家》: 无忌谓魏王曰,“ (秦) 有郑地,得垣雍,决荥泽水灌大
古称浴水、治水。《水经·㶟水注》:“㶟水又东北流,……谓之桑乾泉,即溹涫水者也。”桑乾或溹涫音讹。俗传每年桑椹成熟时河水干涸,故名。永定河上游。在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