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资山镇
即今内蒙古卓资县城。1948年置龙胜县治此。1952年改为卓资县。因镇东有山,顶平如桌,故名 “桌子山”,后雅化为卓资山,镇因以名。
在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县中部、黑河北岸。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33.6平方千米。人口1.7万。镇以山名,因镇东有山,顶平似桌子而得名桌子山,后雅化为卓资山。1946年起为县治。1958年属上游公社,1962年改城关镇公社,1981年改卓资山镇。农产以蔬菜为主。有五金、皮毛、砖瓦等厂。卓资山烧鸡闻名。京包铁路经此,有公路连接110国道。
即今内蒙古卓资县城。1948年置龙胜县治此。1952年改为卓资县。因镇东有山,顶平如桌,故名 “桌子山”,后雅化为卓资山,镇因以名。
在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县中部、黑河北岸。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33.6平方千米。人口1.7万。镇以山名,因镇东有山,顶平似桌子而得名桌子山,后雅化为卓资山。1946年起为县治。1958年属上游公社,1962年改城关镇公社,1981年改卓资山镇。农产以蔬菜为主。有五金、皮毛、砖瓦等厂。卓资山烧鸡闻名。京包铁路经此,有公路连接110国道。
今河南荥阳市北广武北古黄河南岸堤埽。为宋代黄河险工段。《宋史·河渠志二》:元丰五年(1082)十月,“提举汴河堤岸司言:‘洛口广武埽大河水涨,塌岸,坏下牐斗门,万一入汴,人力无以支梧。密迩都城,可不深
唐武德二年 (619) 改城固县置,属梁州。治所在今陕西城固县西北十八里。贞观二年 (628)复名城固县。古县名。唐武德二年(619年)以城固县改名,治今陕西省城固县东。属梁州。贞观二年(628年)复
当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境。《后汉书·张奂传》:延熹初,“迁使匈奴中郎将。时休屠各及朔方、乌桓并同反叛,烧度辽将军门,引屯赤坑,烟火相望”。李贤注:“时度辽将军屯五原。”《方舆纪要》卷61榆林镇:赤坑,
又作加禄堂。在今台湾省屏东县南枋山乡西北加禄村。清康熙间高拱乾《台湾府志》卷2:加六堂社“离府治四百二十里”。
即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南。《史记·秦始皇本纪》: 三十七年 (前210),“葬始皇郦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即“骊山”。
春秋周邑。在今河南温县西北。《春秋》:隐公八年(前715)七月,“宋公、齐侯、卫侯, 盟于瓦屋”。确址待考,疑在今河南省温县境内。一说在今清丰县东南瓦屋头,或说在尉氏县西南洧川南,或说在滑县东。《左传
即今浙江舟山市定海区西北马岙乡。《方舆纪要》卷92宁波府定海县:沙岙“其相近者为马岙。嘉靖中尝设千户所戍守。三十七年讨岑港贼,分兵由马岙、张而西是也”。
即今台湾省台南县西北盐水镇。清雍正九年 (1731) 移佳里兴巡司于此。又作咸水港。即今台湾省台南县西北盐水镇。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林爽文起义军攻克盐水港,即此。详“咸水港”。
①西晋永嘉五年 (311) 析云南、永昌两郡置,属宁州。治所在河阳县 (今云南大理市北五十六里,洱海东岸大成村)。辖境约比今云南洱海周围大,北到丽江、永胜,西到云龙。东晋析置西河阳郡后,辖境仅包有今洱
在今江苏丹徒县东北。明置巡司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