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不注山
一名金舆山。即今山东济南市东北华山。《春秋》:成公二年(前589),晋、齐战于鞍,“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即此。顾炎武《山东考古录》引伏琛《三齐记》说:“‘不’音跗,读如《诗》‘鄂不’之不,谓花蒂也。言此山孤秀,如花跗之注于水也。”
(华huà,不fū) 古山名。又称华山、金舆山。在今山东省济南市东北。孤峰特拔,下有华泉。《左传》成公二年(前589年):晋齐鞍之战,“齐师败绩,(晋)逐之,三周华不注”,即此。
一名金舆山。即今山东济南市东北华山。《春秋》:成公二年(前589),晋、齐战于鞍,“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即此。顾炎武《山东考古录》引伏琛《三齐记》说:“‘不’音跗,读如《诗》‘鄂不’之不,谓花蒂也。言此山孤秀,如花跗之注于水也。”
(华huà,不fū) 古山名。又称华山、金舆山。在今山东省济南市东北。孤峰特拔,下有华泉。《左传》成公二年(前589年):晋齐鞍之战,“齐师败绩,(晋)逐之,三周华不注”,即此。
在今贵州贵定县东北十里。《清一统志·贵阳府》:谷定山“亦谓之蔡苗山。《游名山记》:上有泉,悬崖飞下宛如玉虹,名曰飞泉”。
在今广东罗定市东南五十里。《舆地纪胜》卷101德庆府:龙龛山“在泷水县东北七十里。《旧经》云:昔有人于此得龙骨”。《清一统志·罗定州》:龙龛山“中有石笋百余”。
①唐贞元四年(788)改宿城县置,属郓州。治所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大和四年(830)改为天平县。②辽太祖以东平寨置,为同州治。治所在今辽宁开原市南四十里中固镇。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为铜山县。③
①即今江西信丰县东南龙州圩。清同治《赣州府志》卷3:信丰县有“龙洲”墟。②即龙陂。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北纪南城西南。《晋书·桓玄传》:东晋元兴三年(404),“何无忌等攻桓谦于马头,桓蔚于
亦作浦口。古涌水入江处。在今湖北洪湖市西境长江北岸。《水经·江水注》: “ (涌)水自夏水南通于江,谓之涌口。” 《资治通鉴》: 东晋义熙六年(410),刘道规讨桓谦,“檀道济先进陷陈,谦等大败。谦等
在今广东澄海市南。《方舆纪要》卷103澄海县: 辟望镇 “在县南南洋村滨海。……嘉靖三十八年,官军败倭贼于南阳湾,贼奔聚辟望海口。明年,官军捣平之”。
即今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东北章古台苏木。清时为奈曼旗驻地。“章古台”,蒙古语意为苍耳。
元置,在今黑龙江省宾县西北乌河口西岸古城。元《经世大典》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女直水达达路所辖:“甫丹迷站,马四十匹,车四十辆。牛四十只。”明改伏答迷城站。元置,在今黑龙江省宾县西北乌尔河口西岸。明为伏答迷
在今江苏常熟市东南。《方舆纪要》卷24苏州府常熟县:华荡在“县南十二里,周三十五里。芦苇丛生,运河经其东,其西播为诸汊港,西南入长洲县界,西北入江阴县界,西入无锡县界,俱为通道”。
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宝应军置,属淮安路。治所即今江苏宝应县。二十年(1283)改为宝应县。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宝应军置,治宝应县(今属江苏)。辖境相当今江苏省宝应县。二十年府废,复为宝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