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省
明初袭元制,境内分设若干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沿称布政使司为省。至永乐十一年(1413)有十三布政使司,故又称十三省。
明初沿袭元制,境内分设若干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沿称布政使司为省。宣德三年(1428年)以后定制为十三布政使司,又称十三省,即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广、四川、贵州、云南。
明初袭元制,境内分设若干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沿称布政使司为省。至永乐十一年(1413)有十三布政使司,故又称十三省。
明初沿袭元制,境内分设若干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沿称布政使司为省。宣德三年(1428年)以后定制为十三布政使司,又称十三省,即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广、四川、贵州、云南。
在今安徽巢湖市西南,临巢湖。《明史·地理志》 无为州巢县: “西南有焦湖巡检司。”
南齐改沈黎郡置,属益州。治所在今四川汉源县东北。后废。
即蔺。战国赵邑,在今山西离石县西。《史记·六国年表》:卫声公元年(前372),“败赵北蔺”,即此。即“蔺”。
即今四川彭山县北青龙镇。《方舆纪要》卷67仁寿县:龙爪驿在“县北百二十里。水道所经”。
①在今山东章丘市南,接莱芜市界。《方舆纪要》卷31章丘县:长城岭,“《志》云:岭间有古长城,昔齐宣王所筑,以御楚寇,西接平阴,东距大海”。②在今山东安丘市西南八十里。《水经·汶水》:“汶水出朱虚县泰山
又称邴。春秋时郑国祀泰山的汤沐邑。在今山东费县东方城镇北。《左传》: 隐公八年 (前715),“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许田。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公羊传》、《穀梁传》 作“邴”。《
即嘉诚县。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明曹学佺《蜀中广记》 卷31 《边防记》: “隋曰嘉城,唐曰嘉城,则为松州之所治也。”
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北七里。《舆地纪胜》 卷37扬州引 《广陵志》 云: “炀帝时浙人项升进新宫图,帝爱之,令扬州依图营建。既成,帝幸之,曰:‘若使真仙游此,亦自当迷’”,乃名迷楼。
即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北马勒根达岭。北宋沈括 《熙宁使虏图抄》: “自大河 (和) 帐复渡黑水,乃东北出两山之间。平川四十里至中顿,又东北五六里,乃折西北逾窦都岭。”
①在今山东苍山县南。元于钦 《齐乘》 卷4: “沂州西南百余里。《路史》 云: ‘钟离,徐之别封。’ 今沂之钟离城,乃晋吴会处。其后徙九江,吴灭之。《郡国志》 谓此城楚将钟离昧所筑。”《方舆纪要》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