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新道
三国时中原地区至西域交通路线之一。《三国志》卷30裴注引《魏略·西戎传》:“从玉门关西北出,经横坑,辟三陇沙及龙堆,出五船北,到车师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转西与中道合龟兹,为新道。……北新道西行,至东且弥国、西且弥国、单桓国、毕陆国、蒲陆国、乌贪国, 皆并属车师后部王。……转西北则乌孙、康居。”此道大约在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附近从新道分出,越过天山,经东、西且弥国(今乌鲁木齐、玛纳斯一带)至乌孙(今伊犁河流域)、康居(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
三国时中原地区至西域交通路线之一。《三国志》卷30裴注引《魏略·西戎传》:“从玉门关西北出,经横坑,辟三陇沙及龙堆,出五船北,到车师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转西与中道合龟兹,为新道。……北新道西行,至东且弥国、西且弥国、单桓国、毕陆国、蒲陆国、乌贪国, 皆并属车师后部王。……转西北则乌孙、康居。”此道大约在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附近从新道分出,越过天山,经东、西且弥国(今乌鲁木齐、玛纳斯一带)至乌孙(今伊犁河流域)、康居(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
在今新疆民丰县北二百余里尼雅河下游地区。为汉精绝国故址。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无城垣。房舍废墟分布在干涸的尼雅河两岸。以前斯坦因曾多次发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曾多次调查,并予发掘。出土
或译作强巴林寺。又称昌都寺。在今西藏昌都县旁。明正统二年 (1437) 由藏传佛教格鲁派 (黄教) 创始人宗喀巴的门徒麦· 江森喜饶桑布兴建。是格鲁派在昌都地区建立的第一座寺院。麦·江森喜饶桑布的门徒
在今江苏连云港市南锦屏山南麓。1979年发现。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面积南北长约22米,宽15米。分三组,内容有人面、鸟兽、星象和农作物等图案和各种符号。在三组岩画的中间,有三块大石,表现了原始
①在今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之北,东邻普陀宗乘之庙。清乾隆三十九年 (1774) 仿山西五台山殊像寺建造。据 《高宗殊像寺落成瞻礼即事成什有序》 碑文载: 乾隆二十六年,皇太后七十寿辰,乾隆帝奉母上五台山
①即今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磐安县境内之好溪。为瓯江支流。南朝宋谢灵运 《与弟书》: “闻恶溪道中九十九里有五十九滩。王右军游此恶道,叹其奇绝。” 《新唐书·地理志》 处州丽水县: “东十里有恶溪,多水
在今河北易县西北四十里。《清一统志·易州》: 奇峰口 “在州西北四十里。内连紫荆关四十里,外通金水口六十里,其西二十里曰官座岭口”。
亦名望台、义台。战国赵武灵王筑。在今河北新乐市东北。《史记·赵世家》: 武灵王十七年 (前309),“王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即此。
①南朝宋孝建元年 (454) 置,治所在夏口城 (后称郢城。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辖境约当今湖北钟祥市以下的汉江流域,监利、阳新间的长江流域和湖南沅江流域以北地区。其后逐渐缩小。隋开皇九年 (589
即今安徽桐城县东北安凤乡。清道光《桐城续修县志》卷1《乡镇》:安枫岭“小镇。距棕阳三十里”。
即今湖南浏阳市东北一百十八里上洪乡。旧有外委把总驻防。清光绪《湖南通志》卷29载:浏阳县东有“上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