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
一作桐城。福建泉州市的别称。五代闽留从效重筑泉州城墙时,于城周环植刺桐,城因此得名。宋、元时回教旅行家东来,常以刺桐一名写入其旅行记载。《马可·波罗行纪》 亦以刺桐城称泉州。北宋仁宗天圣时,诗人吕造 《咏刺桐》 诗有 “闽海云霞绕刺桐,往年城郭为谁封” 句。
一作桐城。福建泉州市的别称。五代闽留从效重筑泉州城墙时,于城周环植刺桐,城因此得名。宋、元时回教旅行家东来,常以刺桐一名写入其旅行记载。《马可·波罗行纪》 亦以刺桐城称泉州。北宋仁宗天圣时,诗人吕造 《咏刺桐》 诗有 “闽海云霞绕刺桐,往年城郭为谁封” 句。
元置,在今四川眉山县南三十里岷江东岸石佛乡。明改为石佛水驿。
即莲蓬山。在今河北秦皇岛市北戴河。海拔153米。前滨渤海,北戴河潆其后,为游览胜地。《明一统志》卷5永平府:渝河“南流至连峰山入于海”。旧有联峰海市,为榆关胜景之一。
①即今天津市静海县南二十五里陈官屯镇。在南运河东岸,为水陆交通要冲。清设陈官屯汛。②即今河北卢龙县东北三十里陈官屯乡。清同治《畿辅通志》卷49卢龙县图:东北有陈官屯集。
即今福建南靖县治山城镇。1938年7月南靖县治由靖城镇迁此。1983年版《南靖县地名录》:“因四面环山,依山为城,故称山城。”又因境内有紫荆山,又称紫荆、荆城。集镇名。在甘肃省环县西北部、环江上源西川
即十六国之后赵,由羯人石勒所建(319—351),故名。都城在襄国(今河北邢台市),后迁至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传石虎、石金等,后为冉魏所灭。
即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西南四十五里和睦镇。《清一统志 ·柳州府》: 和睦墟 “在罗城县。旧置巡司,本朝乾隆四十二年裁”。
即今山东临朐县东南蒋峪镇。明嘉靖 《临朐县志》: 蒋峪集 “在县南七十里”。
又名陶种胡。在今安徽阜阳市西北,与太和县接界。周广十里。旧为黄河水道。淤隔成湖。《清 一统志 ·颍州府一》: 陶中湖 “润溉土田,居民利之”。
南朝宋置,属梁州。治所在北上洛县(今湖北郧西县西北上津镇)。梁改为南洛州。南朝宋侨置,治北上洛县(今湖北郧西县西北上津)。属梁州。辖境不详。梁改置南洛州。
即今广西钦州市东南海中乌雷山。《元和志》卷38乌雷县:“总章元年置在海岛中,因乌雷州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