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城
①在今山东博兴县东四十里。汉置利县于此。
②唐南诏置,属永昌节度。在今云南梁河县西十四里勐宋。
③在今河南林州市东北二十五里。《方舆纪要》卷49林县“辅岩城”条下:利城,“唐置铁冶处。宋至和中废”。
(1)在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西北新沐河北岸。三国魏属东海国。西晋属东海郡。北宋改为利城镇。(2)即今云南省梁河县西勐宋。南诏属永昌节度。后废。
①在今山东博兴县东四十里。汉置利县于此。
②唐南诏置,属永昌节度。在今云南梁河县西十四里勐宋。
③在今河南林州市东北二十五里。《方舆纪要》卷49林县“辅岩城”条下:利城,“唐置铁冶处。宋至和中废”。
(1)在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西北新沐河北岸。三国魏属东海国。西晋属东海郡。北宋改为利城镇。(2)即今云南省梁河县西勐宋。南诏属永昌节度。后废。
在今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方舆纪要》卷116景东府: 笕泉 “在府北卫城内。洪武中,建卫城,中无井泉,指挥袁贤以竹笕引蒙乐山泉入城,凿池潴之,上覆以亭,取汲于此,因曰笕泉”。
又名干沟。春秋楚地。在今安徽亳州市东南,与城父集相近。《左传》:昭公六年(前536),“令尹子荡帅师伐吴,师于豫章,而次于干谿”。即此。
五代南唐保大十年(952)升万载场置,属筠州。治所即今江西万载县。北宋属袁州,宣和三年(1121)改名建成县,南宋绍兴二年(1132)复名万载县。元属袁州路。明属袁州府。民国初属江西庐陵道。1926年
又称浏渭河、浏水。《水经注·湘水》:“又北过临湘县西,浏水从县西北流注之。”即此。湘江下游支流。在湖南省东部。源出湘、赣两省边境九岭山,上源有南北两支,称小溪河和大溪河,在杨潭乡双江口汇合后始称浏阳河
在今陕西志丹县西。《寰宇记》卷37保安军:吃莫河“源出蕃部吃莫川,南流至军城四十六里入洛河,不胜船筏”。
在今宁夏银川市南。《方舆纪要》卷62宁夏镇:红花渠在“镇南五里,分唐来渠水东南,溉田七百余顷。复引入城中,民汲甚便”。
又名连城山。在今陕西汉中市西北。《方舆纪要》卷56褒城县:连城山“相传汉王所凿,亦名汉王山”。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区西北、石门水库东。传为汉王刘邦练兵处得名。因有十二峰连接如城垒,又称十二连城、连城山。秦
即今广东封开县东北金装镇。明万历 《广东通志》 卷40: 开建县有金庄墟。
辽重熙元年 (1032) 降慈州置,属永州。治所在今内蒙古翁牛特旗境。金废。
①东汉质帝刘瓒陵。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南。《后汉书·桓帝纪》: 本初元年 (146),“葬孝质皇帝于静陵”。同书 《礼仪志》 注引 《帝王世纪》 曰: “在雒阳 (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