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伶台
在今江苏淮安市东北七里。为纪念晋代“竹林七贤”刘伶而建。唐许浑《淮阴阻风寄呈楚州韦中丞》诗:“刘伶台下稻花晚,韩信庙前枫叶秋。”即此。《舆地纪胜》卷39楚州:“刘伶台在县北,边淮。”
村名。在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东北、市河北岸。属淮城镇。人口600。早年为纪念刘伶曾建墩台,故名。产稻、小麦、油菜籽。有建材厂。运输、编织业兴旺。有公路通市区。
在今江苏淮安市东北七里。为纪念晋代“竹林七贤”刘伶而建。唐许浑《淮阴阻风寄呈楚州韦中丞》诗:“刘伶台下稻花晚,韩信庙前枫叶秋。”即此。《舆地纪胜》卷39楚州:“刘伶台在县北,边淮。”
村名。在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东北、市河北岸。属淮城镇。人口600。早年为纪念刘伶曾建墩台,故名。产稻、小麦、油菜籽。有建材厂。运输、编织业兴旺。有公路通市区。
即今南海中中国西沙群岛东部之东岛。1935年命名为林康岛。1947年改名和五岛。1983年又改名东岛。
即今内蒙古赤峰市西南锡伯河。《辽史·天祚帝纪》:天庆七年(1117),以金人连下东京、春州、泰州,天祚帝“自燕下阴凉河,置怨军八营”,即此。宋沈括《熙宁使虏(契丹)图抄》记: 自中京西北行计一百六十余
在今云南瑞丽市东十二里。明代麓川平缅宣慰司尝迁治于此。
元上罗计长官司、明上罗计堡。即今四川珙县南上罗镇。清乾隆《珙县志》卷1:上罗乡“南及西南,有上罗计旧场”。
在今甘肃临潭县东北境。《方舆纪要》 卷60洮州卫: 哥龙峪 “在卫东北。宋元祐二年,种谊自洮东击鬼章,使岷州番将为前峰,由哥龙峪宵济进至洮州壁青藏峡”。
明洪武十六年 (1383) 改普安路置,属云南布政司。治所即今贵州盘县特区东旧普安。二十二年 (1389) 废。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以普安路改置,治今贵州省盘县东旧普安镇。属云南布政司。二十二年
即中土、中州。先秦时代已有雒邑(今河南洛阳市)和陶(今山东定陶)是天下之中的说法,后来华夏族活动范围扩大,古豫州仍被视为九州之中,称之为中原。故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如《明实录》:永乐十四年(14
即今江苏通州市 (金沙镇) 东南十二里金余乡。清光绪 《通州直隶州志》 卷1: 东 “五十里曰金余镇”。
在今湖南宜章县东一里。《舆地纪胜》 卷57郴州: 桄榔山“旧多桄榔木、奇石”。
从湖南冷水滩(今冷水滩市)至蔡家埠(今蔡市乡)。长13.1公里。为湘桂铁路支线。1943年建成。1946年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