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兴山县

兴山县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置,属建平郡。治所在高阳城(今湖北兴山县北丰邑坪)。《舆地纪胜》卷74兴山县:“兴山者环邑皆山也,县治兴起于群山之上,故名。”南朝宋废。唐武德三年(620)复置,属归州。贞观十七年(643)移治太清镇(今湖北秭归县东北茅坪镇)。天授二年(691)移治古夔子城(今秭归县西北归州镇)。北宋开宝元年(968)移治昭君院(今兴山县西南)。端拱二年(989)移治香溪北(即今兴山县南二十四里高阳镇)。熙宁五年(1072)废。元祐五年(1090)复置。明正统九年(1444)废。弘治三年(1490)复置。清属宜昌府。民国初属湖北荆南道。1921年属荆宜道。1932年直属湖北省。1992年12月徙治古夫镇(即今兴山县)。


在湖北省西部。属宜昌市。面积 2328 平方千米。人口18.5万。辖6镇、2乡。县人民政府驻古夫镇。汉秭归县地。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析秭归县北境置兴山县。据清光绪《兴山县志》,因“环邑皆山,县治兴建于群山之上,故名”。南朝宋省。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治今秭归县界,属归州。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省入秭归县,元祐五年(1090年)复置,属归州。南宋末移今址。明正统七年(1442年)省入巴东县,成化七年(1471年)复置,属归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属宜昌府。1914年属荆南道,1921年属荆宜道,1927年直属省。1949年属宜昌专区,1959年属宜都工业区。1961年复属宜昌专区,1970年属宜昌地区。1992年属宜昌市,县治由高阳镇迁至古夫镇。地处鄂西山地,北部属大巴山,南部属巫山,西部的仙女山,海拔 2426 米,为县境最高峰。香溪纵贯中部,有高岚河、汀坪河、凉台河等支流注入。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主产玉米、薯类。并产柑橘、核桃、茶叶、油桐、生漆、乌桕等,尤以夏橙、露仁核桃著名。盛产杜仲,还有天麻、金钗、灵芝等中药材。矿产有磷、萤石、硫铁、银钒、煤等。工业有采矿、水电、化工、森工、建材、食品等。209国道、白峡、宜秭等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宝坪昭君故里、高岚风景区、白羊寨等。


猜你喜欢

  • 乌尔图绰农河

    又称绰纳河、绰那河、绰诺河。汉名狼河。即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之乌力吉木伦河。《清一统志·巴林》:乌尔图绰农河“在旗东北一百九十里。源出巴颜乌兰峰, 东南流, 会布雅鼐河水,又东流入阿鲁科尔沁界,注于大布

  • 龟头山

    ①又名龟山。一名小陇山。在今安徽巢湖市西北十五里,巢湖北岸。《方舆纪要》卷26巢县“高林山”条下:“《志》云:县西北十五里有龟头山,山形如龟,俯瞰湖滨。《城冢记》:山一名小陇山。昔尝置黄沙城于此,为戍

  • 新安墟

    即今广东化州市西新安镇。明万历 《高州府志》 卷1: 化州有新安墟。清光绪 《高州府志》 卷10化州: 新安墟在 “州西六十里”。

  • 华县

    ①西汉置,属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费县东北六十里。东汉并入费县。西晋复置,属琅邪国。后废。②1913年改华州置,属陕西关中道。治所即今陕西华县。1928年直属陕西省。(1)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龙口

  • 丑陀山

    在今湖南吉首市东五十里。《方舆纪要》卷81镇溪千户所“张家山”条下:丑陀山“高峻。有蛮砦”。

  • 龙巢山

    一名龙山。在今湖北省丹江口市西北上关门岩东。《水经·沔水注》:“沔水又东径龙巢山下。山在沔水中,高十五丈,广员一里二百三十步。山形峻峭,其上秀林茂木,隆冬不凋。”

  • 沂东县

    1940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由沂水、莒县二县析置,治苏村(今山东沂南县东北苏村镇)。1948年撤销,并入沂水县。旧县名。山东抗日根据地设。1940年由沂水县东部及莒县西部置沂东办事处,治苏村(今属沂南县)

  • 东荆河

    在今湖北潜江、洪湖、仙桃三市境。《清一统志·安陆府》:夜汊河“在潜江县西南。《县志》:分汉水西南流, 谓之大泽口”。 民国《湖北通志》卷11潜江县:夜汊河“案大泽口已淤。今汉水分流, 自吴家改口入县境

  • 峨公固

    在今陕西南郑县东南峨公山。《宋书·萧思话传》: 元嘉十年 (433) 三月,“ (萧) 承之率众军进据峨公固”。即此。

  • 扎哈苏泊

    即今内蒙古正蓝旗西北扎格斯台淖尔。清时察哈尔左翼正蓝旗驻地在其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