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义岭
即越城岭。为五岭之一。在今广西全州、资源二县间。《资治通鉴》:唐光化三年(900),“静江节度使刘士政闻马殷悉平岭北,大惧,遣副使陈可璠屯全义岭以备之”。即此。
古山名。又称越城岭、越岭、始安岭、临源岭。为五岭之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资源等县之间。东北—西南走向,长200千米。唐光化二年(899年)静海帅刘士政遣戴可蟠拒马殷,屯军于此。参见“越城岭”。
即越城岭。为五岭之一。在今广西全州、资源二县间。《资治通鉴》:唐光化三年(900),“静江节度使刘士政闻马殷悉平岭北,大惧,遣副使陈可璠屯全义岭以备之”。即此。
古山名。又称越城岭、越岭、始安岭、临源岭。为五岭之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资源等县之间。东北—西南走向,长200千米。唐光化二年(899年)静海帅刘士政遣戴可蟠拒马殷,屯军于此。参见“越城岭”。
①西汉置,属东莱郡。治所在今山东平度市西北六十七里。《汉书·五行志》:“哀帝建平三年,东莱平度出大鱼。”注:“师古曰:平度,东莱之县。”东汉省。②1913年改平度州置,属胶东道。治所即今山东平度市。1
①南朝梁普通六年 (525) 置,为归化郡。治所在今四川巴中市东南六十里曾口镇。《寰宇记》 卷139曾口县: “以曾口谷为邑名。” 隋开皇初属巴州,移治戴公山 (在曾口镇北)。大业初属清化郡。唐武德初
在今福建福州市区乌石山东麓。唐贞元十五年 (799) 始建,原名无垢净光塔。唐末毁。五代闽永隆三年 (941) 闽王王延曦在遗址上重建,改今名。俗称乌塔。现存塔为七层,八角形,高35米。用花岗石砌造。
即今山西河曲县。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 河曲县徙治于此。又作灰沟营堡。明宣德四年(1429年)置,即今山西省河曲县城。属河曲县。成化年间置恒羡仓于此,设守备。后改驻参将。清乾隆年间河曲县徙治于此。
又作藤桥。即今江西临川市东南腾桥镇。明弘治 《抚州府志》卷6临川县: “藤桥在城南七十里。”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2: 临川县东南有藤桥。
又作社平戍。在今山西五寨县北。《北齐书·文宣帝纪》:天保三年(552),“冬十月乙未,至黄栌岭,仍起长城,北至社干戍四百余里,立三十六戍”。《资治通鉴》作社平戍。
即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南石窝村。清光绪《顺天府志》卷29房山县:“(西南)五十里石窝邨。”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属益州郡。治所即今云南安宁市。三国蜀建兴三年(225)属建宁郡。西晋太安二年(303)属益州郡。东晋属晋宁郡。南齐改安宁县。有盐官。古县名。西汉元封三年(前108年)置,治
北周建德六年 (577) 于会州故址置,即今宁夏中宁县东北鸣沙镇。隋开皇十九年 (599) 升为鸣沙县。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东部、黄河南岸。面积31.2平方千米。人口1.6万。镇人民政府驻鸣沙,人口
在今江西金溪县东北。《方舆纪要》卷86抚州府金溪县:张祉山“在县东北六十里,接安仁县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