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的河
又作乌第河、乌达河。源出外兴安岭,东流入鄂霍茨克海。明永乐五年(1407)于此置兀的河卫。
古水名。又称乌第河、乌达河,皆同音异译。源出外兴安岭,东流入鄂霍次克海。明于此置兀的河卫。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乌第河以南、外兴安岭以北为待议地区。后被沙俄侵占。
又作乌第河、乌达河。源出外兴安岭,东流入鄂霍茨克海。明永乐五年(1407)于此置兀的河卫。
古水名。又称乌第河、乌达河,皆同音异译。源出外兴安岭,东流入鄂霍次克海。明于此置兀的河卫。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乌第河以南、外兴安岭以北为待议地区。后被沙俄侵占。
在今江苏无锡县东十二里鸭城桥。《寰宇记》卷92无锡县 “鸭城” 条引 《舆地志》云: “鸭城,东吴王牧凫鸭之处,即此也。”
元初置,属河南江北等处中书省。治所在荆南府路 (后改中兴路,治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辖境相当今湖北大悟、孝感以西,桐柏山、荆山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元至正二十四年 (1364) 并入湖广行省。
在今四川江津市南。《方舆纪要》卷69江津县:合小坪“在县南。正德中, ‘贼’方四等攻江津,官军击败之,追至此”。
即硕般多。今西藏洛隆县西硕般多。1960年并入洛隆县。又称硕般多宗。原西藏地方政府设,治今西藏自治区洛隆县西硕督。1960年与洛隆宗合并,改置洛隆县。
在今山东寿光市西三十里。《左传》: 襄公二十三年 (前550),“臧纥致防而奔齐”。卒葬于此,因名。《水经·淄水注》: “浊水又北径臧氏台西,又北径益城西。” 元于钦 《齐乘》 卷5: 臧台 “旧有宋
在今江西波阳县东北。《寰宇记》 卷107饶州鄱阳县: “大雷冈在县东北七十里。后汉雷义所居。小雷冈在大雷冈侧。《鄱阳记》 云,晋雷焕所居之处。”
西魏置,为戟城郡治。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北。后改置横山县。古县名。西魏置,治今湖北省随州市西北。为戟城郡治。后改名横山县。
即今江西宁冈县东柏路。1929年1月4日至6日,毛泽东在此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湘赣边界特委、红四军和红五军军委、边界各县县委的联席会议,即柏露会议。会议传达了党的 “六大” 决议,讨论了粉碎敌人第三
1913年改沪定桥委员置,属边东道。治所即今四川泸定县。以泸定桥为名。次年属川边特别区。1939年属西康省。1955年属四川省。在四川省西部。属甘孜藏族自治州。面积 2164.4 平方千米。人口7.7
明置,在今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方舆纪要》 卷122印江县: 峨林关在 “县南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