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虬堤
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方舆纪要》 卷77岳州府巴陵县: “偃虬堤在府治西北。城下瞰洞庭。每至夏秋,风涛昼夜漱啮,宋郡守滕宗谅因筑此堤捍之。嘉靖三十九年,江湖俱溢,堤圮。隆庆初,郡守李时渐缮城筑堤,民赖其利。”
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方舆纪要》 卷77岳州府巴陵县: “偃虬堤在府治西北。城下瞰洞庭。每至夏秋,风涛昼夜漱啮,宋郡守滕宗谅因筑此堤捍之。嘉靖三十九年,江湖俱溢,堤圮。隆庆初,郡守李时渐缮城筑堤,民赖其利。”
在今广东雷州市西。《舆地纪胜》 卷118雷州: 博袍山 “在海康县西八十里”。《方舆纪要》 卷104雷州府海康县: 博袍山 “高五十丈,岩穴甚盛”。《清一统志 ·雷州府》: 博袍山,“ 《旧志》: 在
即岯崲湖。在今浙江上虞市西南。《南史·谢灵运传》:“灵运既不得回踵,又求始宁休崲湖为田。”即此。
战国魏邑。在今河南博爱县西北。《水经·沁水注》 引 《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元年 (前369),“赵成侯偃、韩懿侯若伐我葵”。《路史·国名纪》 作鄈。《史记·魏世家》、《索隐》 作蔡。古邑名。战国魏邑
北宋置,属寿春县。即今安徽定远县西北九十里炉桥镇。《清一统志·凤阳府二》:北炉镇“以镇在南炉之北而名”。
①唐渤海国置,为扶余府扶州治。治所即今吉林四平市西一面城。辽改为通远县。②辽世宗时置,为怀州治。治所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东北一百五里岗根苏木。《辽史·地理志》扶余县:“本龙泉府。太祖迁渤海扶余县降户于此
元至元二十四年 (1287) 置,属仁德府。治所在易浪湳龙 (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西九十二里古城)。次年改归厚县。古县名。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置,治今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西。属仁德府。
一名苑川城。东晋太元十年 (385),十六国西秦乞伏国仁筑,为都城。在今甘肃榆中县东北夏官营上堡子城。《晋书·乞状国仁载记》: “筑勇士城以居之。” 即此。
在今广西贺县东南贺街镇东。清王闿运《湘军志》卷11:咸丰十年(1860)镇压梧州义军,“五月,军至贺,夹水为屯。贺城东隔水,有大市曰东街,居廛盛于县城,寇据为栅。戊午,王月亮、李金旸分攻东街,破二卡,
关中八川之一。源出今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西北流至西安市东入灞水。《清一统志·西安府一》 引 《蓝田县志》: “浐水在城东十里,焦戴川自东南来, 川自西南来, 二川相
①北周改平州县置,属遂宁郡。治所即今四川平昌县。隋开皇九年(589)改为归仁县。②西魏废帝元年(552)置,为封统郡治。治所在今四川南坪县白水江东岸安乐乡。隋属同昌郡。唐武德元年(618)为扶州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