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阳郡
东魏武定二年(544)置,属北荆州。治所在伏流城(今河南嵩县东北二十六里陆浑村)。武定五年(547)寄治北荆州城(在今伊川县西南)。武定末改为伊川郡。
东魏武定初置,治南陆浑县(后改名伏流县,在今河南嵩县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南省伊河上游地区。隋开皇初废。
东魏武定二年(544)置,属北荆州。治所在伏流城(今河南嵩县东北二十六里陆浑村)。武定五年(547)寄治北荆州城(在今伊川县西南)。武定末改为伊川郡。
东魏武定初置,治南陆浑县(后改名伏流县,在今河南嵩县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南省伊河上游地区。隋开皇初废。
即百叟塘墟。在今广东连平县西南七十里百叟村。明移长吉巡司于此。
明洪武四年 (1371) 改忠路宣抚司置,属施州卫。治所即今湖北利川市西南七十六里忠路镇。二十三的 (1390) 废。永乐五年 (1407) 复置,属施南宣抚司。清初改为忠路土司。明洪武四年(1371
在今福建浦城县西南。《寰宇记》卷101建州浦城县:子期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建安记》云,子期山乃溪畔小石峰也,四面岩峦峭拔,昔秦汉之间有仙人华子期曾师商山四皓,后居此山,山因名之”。
即大目降。在今台湾省台南县南新化镇。连横《台湾通史·建国纪》:南明弘光元年(1645),“台湾领事集归化土番之长老,设评议会”,其时归化番社中有“大穆降社”。
在今越南莱州省西北的杨蒙佛。清代为临安府纳楼土司建衙门进行统治的据点。《滇南界务陈牍·普界陈牍·刀丕文禀》:“至衙门坡,有夷人茅屋三十五家。此地询据土人佥称: 旧时临安府属纳楼土司曾于此建过衙门,管理
殷武丁时方国。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北。《殷契粹编》1175片:“王敦缶于。”《殷虚文字》乙编6423片:“缶
元至正十二年(1352)改定西州置,属巩昌路。治所即今甘肃定西县。辖境相当今甘肃定西县地。明洪武十年(1377)降为安定县。元以定西州改名,治今甘肃省定西市。属陕西行省。辖境约当今甘肃省定西市。明初降
古代从关中到汉中的南北通道。原自今陕西长安县子午镇南穿过秦岭,通往今安康市境。《汉书·王莽传》:元始五年(5),“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经汉中”。颜师古注:“子,北方也。午
隋大业中改原武县置,属荥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原阳县西南三十六里原武镇。唐初复改为原武县。古县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原武镇。属荥阳郡。唐初改名原武县。
在今甘肃灵台县东北二里。《方舆纪要》卷58灵台县: 隐形山 “以地形深奥而名”。《清一统志·泾州一》: 隐形山 “孤峰特起,苍松古柏,连抱参天。麓有泉,味甘馨,名曰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