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德府
蒙古宪宗六年(1256)置仁地万户,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仁德府,属云南行省。治所在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东北五里雨布村。《元史·地理志》仁德府:“至四世孙,因其祖名新丁, 以为部号,语讹为仁地。”辖境约当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地。明洪武十六年(1383)改寻甸军民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治今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东北。辖境相当今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一带。明初改寻甸府。
蒙古宪宗六年(1256)置仁地万户,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仁德府,属云南行省。治所在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东北五里雨布村。《元史·地理志》仁德府:“至四世孙,因其祖名新丁, 以为部号,语讹为仁地。”辖境约当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地。明洪武十六年(1383)改寻甸军民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治今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东北。辖境相当今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一带。明初改寻甸府。
①隋开皇十一年 (591) 改西昌县置,属吉州。治所在今江西泰和县西三里。大业间属庐陵郡。大业八年 (612) 移治今泰和县西六里。唐武德五年 (622) 为南平州治,八年 (625) 改太和县,改属
又称西陵。在今江苏南京市古鸡笼山之阳。据唐许嵩《建康实录》记载:东晋元帝建平陵、明帝武平陵、成帝兴平陵、哀帝安平陵均在鸡笼山之阳。鸡笼山(今南京市北极阁)位于东晋南朝建康城西。
一名汉龙镇。即今河南唐河县西南龙潭乡。清乾隆《唐县志》卷1《集镇》:“龙潭店,县南七十里。”
即潍水,亦即今山东境内潍河。在今潍坊、昌邑二市东。《汉书·地理志》 引 《禹贡》 作 “惟、甾其道”。“惟” 即潍水,“甾” 即淄水。
1932年改威信行政区置,直属云南省。治所即今云南威信县。1934年改威信县。
即今江苏泗洪县东南半城镇。《清一统志·泗州》:半城镇“在州东北一百十里。商贾辐辏,居民稠密,附近河潮。本朝乾隆四十二年,添设州判驻此,巡私缉匪,兼管水利”。在江苏省泗洪县东南部,东濒洪泽湖。面积26.
即浪噶子。今西藏浪卡子县。清松筠《丁已秋阅吟·朗噶孜》诗注:“朗噶孜本名那噶尔孜。番(藏)语:那, 鼻也。噶尔, 白也。孜,高也。白山鼻上桑砌营官寨,形似佛头。”
在今湖南道县东。唐元结《七泉铭序》曰:“道州东郭有泉七穴……其一曰潓泉,次曰泉,次曰涍泉、汸泉、德泉。铭之泉上,欲来者饮漱其流而有所感发者矣。留一泉名曰漫泉……一泉出山
在今湖南湘乡市东南十五里。《方舆纪要》卷80湘乡县 “望岳峰” 条下: 范铎峰 “三峰耸秀,众山环列。相传五代时范铎隐此,因名”。
在今安徽休宁县东南,南接浙江淳安县界。宋淳熙《新安志》卷4休宁县《山阜》:白际山“在县南八十五里。高五十二仞,周八里,东连歙县及严州遂安界”。《清一统志·徽州府一》:白际山“在休宁县东南八十五里。脉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