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岭
在今福建同安县南。《方舆纪要》卷99同安县:五通岭在“县东(据《清一统志》,当作南)七十里。《志》云,宋幼主避蒙古兵至泉城,闻蒲寿庚之乱,止郡城北法石寺,越城南下辇,今为下辇铺。自下辇铺过县东五都龙窟村,有三巨石连接水中,由此登舟,谓之御踏石。又至庄坡尾,是为五通岭。路旁二巨石夹峙,高四五丈,文信国题曰龙门”。
古山名。在今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南。相传宋末文天祥侍幼主避元兵至同安县,越城南下,过县东龙窟村,登舟经此。
在今福建同安县南。《方舆纪要》卷99同安县:五通岭在“县东(据《清一统志》,当作南)七十里。《志》云,宋幼主避蒙古兵至泉城,闻蒲寿庚之乱,止郡城北法石寺,越城南下辇,今为下辇铺。自下辇铺过县东五都龙窟村,有三巨石连接水中,由此登舟,谓之御踏石。又至庄坡尾,是为五通岭。路旁二巨石夹峙,高四五丈,文信国题曰龙门”。
古山名。在今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南。相传宋末文天祥侍幼主避元兵至同安县,越城南下,过县东龙窟村,登舟经此。
即甫田泽。在今河南中牟县西及郑州市东。《诗经·小雅》:“东有甫草。”即此。即“圃田泽”。
西魏置,属蔡州。治所在瀴源县(今湖北枣阳市南七十里)。隋开皇初废。
即今河北高碑店市东南四十里辛立庄镇。清《畿辅舆地全图》新城县:新立集在县东。同治《畿辅通志》卷47新城县图:东北有辛立庄。
在今河北涿鹿县西南。 《水经·㶟水注》:“㶟水又东径雍洛城南。 《魏土地记》 曰: 下洛城西南二十里有雍洛城。” 即此。
明洪武四年(1371)置,属东胜卫。治所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境。后废。
又作淡邦、澹巴。在今马来西亚马来半岛之丹帕湖一带。一说指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甘巴河流域。《明史·外国列传》: “淡巴,亦西南海中国。洪武十年,其王佛喝思罗遣使上表,贡方物,赐赉有差。”
在今湖北宣恩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82木册长官司: 栖凤山在 “司北十五里”。
或作栾村。即今山东即墨市西蓝村镇。清道光 《增修胶志》 总图: 即墨县西有蓝村。
明、清时期习称浙江省会杭州以南的绍兴、宁波、台州、金华、衢州、严州、温州、处州八府为上八府,相当今浙江省的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一线以南全部地区和建德、桐庐、淳安三县(市)。称杭州、嘉兴、湖州三府为下
在今山东文登市西。1941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置昆嵛县治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