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九峰山

九峰山

①在今福建福州市北七十里。《清一统志·福州府一》:九峰山,“峰顶九出,峭拔若华,与芙蓉、寿山亦并称三山。有岭曰长箕岭,一名长岐岭,又名桃枝岭,路出古田、罗源二县”。

②即今福建南平市南九峰山。明《寰宇通志》卷49延平府《山川》:九峰山“在南平县治南剑津里。九山苕荛相接,为郡境诸峰之冠”。

③在今福建惠安县南二十五里。明《寰宇通志》卷46泉州府《山川》:九峰山“在惠安县南,九峰高耸争雄”,故名。

④在今福建建阳市西北四十五里。明《寰宇通志》卷48建宁府《山川》:九峰山“在建阳县西北嘉禾里,其山九峰联峙”,故名。宋蔡沈读书其下,朱熹卒后亦葬于此。

⑤在今浙江金华县西南。《寰宇记》卷97兰溪县:九峰山“在县南六十里,下有唐中书侍郎徐安贞读书岩”。《方舆纪要》卷93汤溪县:九峰山“在县(治今汤溪镇)南十里。峰峦秀拔,岩洞玲珑”。

⑥又名九仙山。即今山东曲阜市东北五十里九山。《方舆纪要》卷32曲阜县:九峰山“峰峦相接,参差有九。与宁阳县接界”。

⑦在今湖南临湘市境。《方舆纪要》卷77岳州府巴陵县:九峰山“在府东北百里。山高耸,有九峰并峙”。

⑧在今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西南。《清一统志·琼州府一》:九峰山“在昌化县东南六十里。山有九峰,盘旋百余里。《通志》:俗传有峨娘生九子,皆为酋长,分主九洞。其下峨娘溪出焉”。

⑨亦名九陇山。在今四川广元市西二十里。《方舆纪要》卷68广元县“乌奴山”条内:九陇山“亦谓之九峰山”。

⑩在今四川彭州市西北大宝镇东北。《清一统志·成都府》:九峰山“在彭县西北中隋山北,山极高大,北连茂州界”。山顶有雷音寺,传系明代晚期一名叫无暇的和尚所建。

(11)在今陕西凤县凤州镇北五里。《方舆纪要》卷56凤县:九峰山“有九峰攒聚”。


(1)在浙江省金华市西、汤溪镇南。括苍诸峰,障前拥后,折而东若断若续。山高数百丈,有九峰。东北为马峰、小马峰,又北为马钟峰、饭甑峰,东北为寿桃峰、葛坞峰,又东北为达摩岭,其西北为箬帽峰、牛头峰,故名。达摩岭东的九峰岩,即九峰山之主峰。汉龙邱苌隐居于此,因名龙邱山。其山下有龙邱苌墓、徐安贞宅遗址、葛洪炼丹之灶。(2)在福建省南平市,与市区隔江相望。重叠如屏障,为市郊诸峰之冠。上有明代实心石塔。宋时建有延平书院,传为李侗、朱熹讲学之处。林木葱郁,现已辟为公园,占地630亩。拾级登临,可俯瞰南平山城胜景。(3)在广东省乐昌市市区北,与湖南省交界处。属南岭山地。山体呈东西走向,由花岗岩构成。因山有九峰得名。海拔1200米左右,主峰五指峰,海拔 1726 米。北江与湘江水系分水岭。为广东省重要林区。(4)在四川省彭州市东北隅。处龙门山南段。呈南北走向。有九座海拔4000米以上高峰,故名。山体由花岗岩构成。多经风化、侵蚀形成的球状石蛋,形状奇特。后山祖师殿一带有天然杜鹃林。原始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完好,有名贵树种和珍稀动物。山顶雷音寺,是观日出、云海和佛光的佳地。


猜你喜欢

  • 靖逆卫

    清康熙五十七年 (1718) 置,治所在今甘肃安西县北。后废。

  • 合伯

    一作合膊。战国属韩,在今河南舞阳县南。产利剑。《战国策·韩策》:“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阳、合伯、邓师、宛冯。”古邑名。又作合膊。战国韩邑。在今河南省舞阳县东南。《战国策·韩策》所云韩卒之剑

  • 越家坊

    在今安徽定远县东南八十里。《宋史·张俊传》: 南宋绍兴六年 (1136) 刘麟入寇,“俊分遣(杨) 存中与张宗颜、王玮、田师中等自定远军次越家坊,遇刘猊左右军,击走之”。即此。在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南

  • 新正县

    又作新政县。1934年10月西北革命根据地由栒邑县和甘肃正宁县析置,治马家堡 (今陕西旬邑县东北马家堡)。取 “正宁县新正” 之义。1940年迁看花宫 (今旬邑县北看花宫)。1941年徙治杨坡头(今旬

  • 富峪山

    在今内蒙古四子王旗西南。《清一统志·四子部落》: 富峪 “在旗西一百五里。蒙古名巴颜鄂坡苏”。

  • 兴成堰

    亦名兴城渠。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引渭水东流至永丰仓(今陕西华阴市东北)合渭入黄河。《新唐书·食货志》:“秦汉时,故谓兴成堰,东达永丰仓。太和初,咸阳令韩辽请疏之, 自咸阳抵潼关三百里,堰成,罢挽车之牛

  • 宣义军

    唐、五代方镇名。唐光启二年 (886) 以义成军置,治所在滑州 (今河南滑县东南八里城关镇)。领滑、郑 (今河南郑州市)、陈 (今河南淮阳县) 三州。五代唐复名义成军。唐、五代方镇名。唐光启二年(88

  • 钳卢陂

    一名玉女陂。在今河南邓州市东南五十里。张衡 《南都赋》: “其陂泽则有钳卢玉池。” 《元和志》 卷21穰县: “汉元帝建昭中,召信臣为南阳太守,复于穰县南六十里造钳卢陂,累石为堤,傍开六石门,以节水势

  • 兴洛仓

    即洛口仓。在今河南巩义市东北。《隋书·食货志》:炀帝即位后,“新置兴洛及回洛仓”。《隋书·李密传》:“密与让领精兵七千人,以大业十三年春, 出阳城,北逾方山, 自罗口袭兴洛仓,破之。开仓恣民所取,老弱

  • 厨北县

    隋开皇六年 (586) 改落丛县置,属兴州。治所在今陕西略阳县西北徐家坪乡明水坝村。开皇八年 (588) 改为鸣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