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乌思藏十三万户

乌思藏十三万户

元代在西藏地方的建置。世祖中统元年(1260)封吐蕃萨迦高僧八思巴为国师,后升号帝师,命掌全国佛教事务;至元元年(1264)置总制院即释教总制院,后改称宣政院,以专司吐蕃军民事务,定院使秩从一品,命帝师领院事。宣政院在西藏置乌思(前藏)、藏(后藏)、纳里速古鲁孙(阿里三围)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宣慰使秩从二品,宣政院派员入蕃,清查乌思藏户籍,又命帝师荐举一人为本钦(长官),封为“乌思藏三路军民万户”,以佐其事。依据此次清查,分封乌思藏各地僧俗领袖为万户长,秩正三品,佩虎符,定额为十三,故称乌思藏十三万户。乌思地区(前藏)封万户六个:(1)止贡(即迷儿军、必里公、必里工瓦、止等,治所在墨竹工卡县直孔);(2)帕主(即伯木古鲁、帕木竹、帕木主巴、帕等,治所在乃东县泽当东北);(3)嘉玛(即加麻瓦、嘉哇、嘉等,治所在墨竹工卡县嘉玛赤康);(4)雅桑(即牙里不藏思八、雅桑巴、雅等,治所在乃东县雅桑);(5)蔡巴(即搽里八、蔡等,治所在拉萨市东郊茶公堂);(6)恰域(即札由瓦、恰拉主、恰等,治所在隆子县东南加玉),共万户六。藏地区(后藏)封万户六个:(1)拉堆洛(即洛,治所在定日县谢噶尔);(2)拉堆绛(即绛,治所在昂仁县);(3)曲弥(即出密、曲等,治所在日喀则市曲弥);(4)夏鲁(即沙鲁、夏等,治所在日喀则市夏鲁);(5)绛卓(即襄卓、襄等,治所在南木林县);(6)古尔摩(即古尔,治所在定结县古尔莫)共万户六。乌思、藏之间封万户一:羊卓(即俺不罗、俺卜罗等,治所在羊卓雍湖以西浪卡子县)。合计十三万户。由于各万户之间时有战争,彼此消长,而定额限定十三,故在史籍文献中随时间推移,其万户名称不尽一致,故除此以外尚见有其他万户名称者,如:唐波且(即汤卜赤八、汤波且巴、汤等,治所在穷结县)、达垅(即思答笼剌、达垅巴、达等,治所在拉萨市)、拉(即俄里,治所在萨迦)、拉主(一说即达垅)、罗达洛、甲域主巴(一说即恰域)、嗸笼答剌(一说即绛卓)、琼扎贝尔,等等。元末帕主万户兼并邻部,至正十四年(1354)攻占乌思藏大部,受顺帝封为大司徒,取代萨迦实权。明初仍依元制分封乌思藏万户亦额定十三,但已名存实废。元代乌思藏十三万户所辖之地,约当今沿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之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区所辖各县。


猜你喜欢

  • 浮桥河

    在今湖北麻城市西。源出市西北分水岭,东南流注于举水。《清 一统志·黄州府一》 以浮桥河为 《水经注》 之倒水。

  • 和城

    在今河北宁晋县东北。《水经·浊漳水注》:白渠 “东南流谓之百尺沟,又东南径和城北”。即此城。

  • 阿耨达大水

    即今新疆东南车尔臣河。《水经·河水注》:“南河又东径且末国北,又东,右会阿耨达大水。释氏《西域记》曰:阿耨达山西北有大水,北流注牢兰海者也。”

  • 春秋晋地。在今山西太谷县东三十五里。《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 (前627),“狄伐晋及箕。八月戊子,晋侯败狄于箕”。又昭公二十三年(前519),晋执叔孙婼,“乃馆诸箕”。皆此。一说狄乃白狄,白狄在西河

  • 南屿

    ①即今福建闽侯县东南南屿镇。清雍正十二年 (1734) 移五县寨巡司于此。②即今台湾澎湖群岛南端之七美屿。清高拱乾《台湾府志》 卷1: “南屿亦名大屿,先时居民甚多,以波涛不测,移居八罩屿。”

  • 鸡公

    亦名鸡贡。即今西藏察隅县驻地吉公。清末刘赞廷《波密日记》:由竹洼寺“七十里至鸡公宿”。即此。“吉公”,藏语意为快乐岗。

  • 华封市

    一作华崶。即今福建华安县治华崶镇。清时属龙溪县,有县丞驻此。民国改县佐。1928年于此置华安县。

  • 钟 (鍾) 离郡

    东晋安帝时分淮南郡置,属南兖州。治所在燕县 (北齐改为钟离县,在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临淮关东)。南朝宋泰始以后为徐州治。南齐属北徐州治。东魏属楚州治。北齐、北周为西楚州治。陈废。隋开皇二年 (582) 改

  • 彰化县

    清雍正元年 (1723) 置,属台湾府。治所即今台湾省彰化县。取 “显彰皇化” 之意。光绪二十一年 (1895) 被日本侵占,后改设彰化市。1950年复设彰化县。在台湾省本岛西中部,西临台湾海峡。面积

  • 官村镇

    ①即今江苏宜兴市西北官林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 宜兴县图: 西北有官村镇。②即今江西赣县东北境官村。清时有把总驻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