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丹水

丹水

①在今山西晋城市东北。《汉书·地理志》上党郡高都县:“莞谷,丹水所出。”《水经·沁水注》:丹水“东南流,注于丹谷。……丹水又径二石人北,而各在一山角倚相望,南为河内,北曰上党,二郡以之分境。……丹水东南流,注于沁”。《方舆纪要》卷13泽州:丹水在“州东北三十里。源出高平县西北仙公山,流经州境合白水,下流入于沁河”。

②在今山东寿光市境。有二源:一出昌乐县南方山,为东丹河; 一出临朐县东北丹山, 为西丹水。俱东北流径昌乐县西北合流, 又东北经寿光市会尧河,东入潍坊市北境注于白狼河。《水经·巨洋水注》:朱虚城“东北二十里有丹山”,为丹水所出。“丹水有二源, 各导一山,世谓之东丹、西丹也”。

③即今山东烟台市境之大姑夹河。《汉书·地理志》 东莱郡腄县:“有之罘山祠。居上(止)山,声洋(丹)水所出,东北入海。”《续山东考古录》谓丹水即今大姑河(大姑夹河),一名外甲河。

④即古汳水、获水。故道自今河南开封附近古蒗荡渠东出,经商丘市北及安徽砀山、萧县,至江苏徐州市北入泗水。《水经·获水注》:获水“亦兼丹水之称也。《竹书纪年》曰:‘宋杀其大夫皇瑗于丹水之上。’又曰:‘宋大水,丹水壅不流。’盖汳水之变名也”。晋以后称汴水。

⑤即今湖北枝城市西南渔洋河中下游,为清江支流。《艺文类聚》卷7引盛弘之《荆州记》曰:“夷道县西南九十里有望洲山,四面壁立,登此见一州内。东有涌泉,欲雨辄有赤气,故名丹水。”《水经·夷水注》:“丹水又东北流,两岸石上有虎迹甚多,或深或浅,皆悉成自然,咸非人工。丹水又北注于夷水。”

⑥即今陕西、湖北、河南边境之丹江。为汉江支流。源出今陕西商州市西北冢岭山,东南流经丹凤、商南县,又东入河南,经淅川县会淅川水,又东南称均水,折西南至湖北丹江口市入于汉水。《吕氏春秋·召类》:“尧战于丹水之浦, 以服南蛮。”

⑦一名丹阳川。源出陕西洛川县东界牌山,东流合南川水,东入于河。《水经·河水注》:“丹水西南出丹阳山,东北径冶官东,俗谓之丹阳城……又东北入河。”


即“丹河”。


猜你喜欢

  • 武礼县

    唐贞观十二年 (638) 置,属笼州。治所在今广西扶绥县西南。唐末废。古县名。唐贞观十二年(638年)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西。属笼州。后废。

  • 梅口镇

    在今广东梅县东北松口。《资治通鉴》: 五代梁龙德二年 (922),“汉主 (刘) 岩用术者言,游梅口镇避灾。其地近闽之西鄙。闽将王延美将兵袭之,未至数十里,侦者告之,岩遁逃仅免”。胡三省注: “梅州程

  • 毋极县

    西汉置,属中山国。治所在今河北无极县西二十五里新城。三国魏属中山郡。西晋废。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复置,属中山郡。北齐废,寻复置,并移治今无极县,仍属中山郡。隋属博陵郡。唐属定州,万岁通天二年(69

  • 松溪县

    北宋开宝八年 (975) 改松源县置,属建州。治所即今福建松溪县。以松溪为名。元属建宁路。明、清属建宁府。民国初属建安道。1928年直属福建省。1960年与政和县合并,改名松政县。1962年复置。19

  • 宗州

    ①唐武德四年 (621) 置,治所在宗城县(今河北威县东南二十里古城)。辖境相当今河北威县、南宫、枣强等县地。九年 (626) 废。②唐贞观十一年 (637) 改西宗州置,治所在宗居县 (今云南祥云县

  • 戙澳

    即戙船澳。在今广东阳江市西南闸坡港。《清一统志·肇庆府》 “永安营” 条内: “海陵戙澳炮台,本朝康熙五十八年建……城守拨兵分防。”

  • 岸门

    ①一作雁门。战国魏地。在今山西河津市南。《史记· 六国年表》: 秦孝公二十三年(前339),“与晋战岸门”。《史记·魏世家》: 魏哀王五年 (前314),“秦使樗里子伐取我曲沃,走犀首岸门”。②战国韩

  • 北新成县

    西汉置,属中山国。治所在今河北徐水县西南二十里。《寰宇记》卷68引《十三州志》云:“河间有新城,故此加北字。”东汉改为北新城县。北魏改名新城县。北齐复名北新成县,寻废。

  • 店张镇

    清置,属兴平县。即今陕西兴平市东北三十里店张镇。乾隆二十六年 (1761) 移县丞驻此。

  • 鄇田

    又作鄇。春秋周地。在今河南武陟县西南。《左传》: 成公十一年 (前580),“晋郤至与周争鄇田”。古邑名。春秋周邑。在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左传》文公十一年(前616年):“晋却至与周争鄇田。”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