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临淄县

临淄县

①秦置,为临淄郡治。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北。后项羽封田都为齐王,西汉初封庶长子肥为齐王,皆都临淄。西汉为齐郡治。东汉作临菑,为齐国和青州治。南朝宋和北魏为齐郡治。北齐移齐郡治益都县 (今山东青州市),废临淄入益都。隋开皇十六年 (596) 复置,属青州。大业初属北海郡。唐属青州,徙今淄博市东北临淄镇。金属益都府。元属益都路。明、清属青州府。民国初属山东胶东道。1925年属淄青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1969年撤销临淄县,并入淄博市。

②南齐侨置,为齐郡治。治所在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瓜埠镇。梁废。


古旧县名。又作临菑县。秦置,治临淄城(今山东省淄博市东临淄区北)。为临淄郡治。“城临淄水,故曰临淄”(《水经注·淄水》)。西汉为齐郡治,是东部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手工业有冶铁、制陶、纺织等,设有铁官、服官,“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史记·齐悼惠王世家》)。东汉为齐国治,又是青州治。东汉末,由于战争破坏,逐渐衰落,但仍是东部地区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西晋永嘉五年(311年),青州刺史曹嶷以临淄城大难守,于城东南筑广固城(今青州市西北),绝涧深隍,甚为险固,为青州治,临淄遂失一州政治、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北魏、东魏仍为齐郡治。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属青州。大业中属北海郡。唐、宋属青州。金属益都府。元属益都路。明、清属青州府。临淄城在唐后期已残破不堪,遂迁县衙于故城南墙外,改筑新城,即今临淄城。今临淄城明筑,清代多次重筑。1958年并入益都县。1961年复置。1969年撤销,设立淄博市临淄区。


猜你喜欢

  • 章水

    ①一名黟水。即今安徽黟县之漳河。宋淳熙《新安志》 卷5黟县 《水源》: 章水 “出县北十八里章山。东南流二十七里至县界,又东南流五里合横江水。溉田十一顷”。②又名漳水、漳头水、欠水。在今安徽亳州市南,

  • 沙头津

    古代从湔堰(今都江堰县)至犍为(今彭山)间岷江上五津之一。在今四川彭山县北二十里。《晋书·李势载记》:东晋永和三年(347),桓温伐蜀,“温从山阳出江南,昝坚到犍为,方知与温异道,乃回从沙头津北渡”。

  • 土墱寨

    即土墱城。在今山西宁武县东北三十五里盘道梁。《元丰九域志》卷4:代州崞县有“土墱”寨。《续资治通鉴长编》:北宋雍熙三年(986),契丹寇代州,循胡卢河南而西,知州“张齐贤伏步卒二千于土墱寨,掩击,大败

  • 青泥关

    北周武城元年 (559) 改峣关置,属蓝田县。在今陕西蓝田县城侧。建德二年 (573) 改为蓝田关。北周武成元年(559年)移峣关于青泥故城(今陕西蓝田县)侧,改名青泥关。故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城附近。

  • 雁门渠

    又称牵招渠。源出今山西代县西北雁门山,流径代县东南,南入滹沱河。《三国志·魏书·牵招传》: 牵招为雁门太守,“郡所治广武,井水咸苦,民皆担辇远汲流水,往返七里。招准望地势,因山陵之宜,凿原开渠,注水城

  • 小冀镇

    即今河南新乡县西三十二里小冀镇。民国《新乡县续志》卷1:县西南有小冀镇。1949年至1960年新乡县治此。在河南省新乡县西南部。面积37.3平方千米。人口5.8万。镇人民政府驻小冀,人口2万。唐代冀姓

  • 大坑口

    别名龙川。在今安徽绩溪县东十里,大鄣水西岸。元置坑口务,明初废。为龙川胡氏祖居地。明成化戊戌(1478)进士、户部尚书胡富,嘉靖戊戌(1538)进士、兵部尚书胡宗宪均为本村人。现存有“龙川胡氏宗祠”、

  • 青唐河

    即今青海湟中县东之南川河。李远 《青唐录》: “ (青唐) 城之西有青唐水注宗河。”

  • 子午关

    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南。《元和志》卷1长安县:子午关“在县南百里。王莽通子午道,因置此关。魏遣钟会统十万余众,分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趋汉中。晋桓温伐秦,命司马勋出子午道。今洋州东二十里曰龙亭,此入子午谷

  • 西路辉特旗

    即蒙古扎萨克图汗部辉特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戈壁阿尔泰省哈萨格图吉尔戛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