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两河口

两河口

①即今安徽六安市西南西河口乡。当东淠河与西淠河汇流处,称西两河口。清同治《六安州志》卷5:两河口在“州南八十里”。

②亦称东两河口。即今安徽六安市南东河口镇。明万历《六安州志》卷2《津渡》:两河口在“城南七十里”。

③即今湖北应城市东北二十六里两河口镇。民国《湖北通志》卷73《兵事》:清同治五年(1866)十二月,熊登武击捻军于“两河口,败之”。

④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四十里。《方舆纪要》卷79竹山县:两河口“在县西南四十里。官渡、柿河二水合流于此”。清有把总驻防。

⑤在今四川古蔺县东。清光绪《续修叙永永宁厅县合志》卷2:两河口“在(古)蔺东一百六十里。现移巡检司驻此”。

⑥即今四川小金县北一百零五里虹桥沟与抚边沟交汇处的两河乡。民国《川西边事辑览》第八编:两河口“居民约百余家,为绥抚及卓松各土之中枢,抚北之巨市也。由芦秆桥至此凡一百四十里,南至抚边九十里,西经德尔扎山至绥靖二百四十里,北越梦笔山至卓克基约一百余里”。以地当虹桥河与抚边河交汇处而名。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懋功(今小金县)后,26日在此关帝庙内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否定了张国焘要红军向川康藏少数民族地区退却的错误主张,指出两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史称“两河口会议”。

⑦即今四川喜德县东南两河口镇。民国《西昌县志》卷9:《周达武征剿建南夷匪碑记》云:清同治八年(1869)七月,“商请李、丁两军由甘相营取道两河口,九日进军交脚、竹黑”。

⑧即今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两河镇。清同治《酉阳直隶州志》卷2:两河口场在“治北一百五十里”。附近有太平洞,可容万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知县刻“奇景天开”四字。

⑨即今四川通江县北两河口乡。1933年1月川陕革命根据地在此置赤北县。


(1)集镇名。(1)在云南省彝良县北部。两河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230。因地处龙洞河与黑水河汇合处,故名。产玉米、小麦、豆类、薯类、烤烟、天麻、竹笋、木漆等。手工业品有杉木箱。有公路通县城。(2)在甘肃省宕昌县城东南部、白龙江与岷江交汇处。属沙湾镇。人口700。因地处两河交汇处,故名。盛产花椒。212国道经此。为两郎公路起点。(2)村名。在四川省小金县北部。1935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此召开政治局会议,批判张国焘的逃跑主义和退却路线,决定红军继续北上。


猜你喜欢

  • 武安戍

    唐置,属凉州姑臧县。在今甘肃民勤县西。《新唐书·地理志》 凉州姑臧县: “西北百六十里有武安戍。”唐置,在今甘肃省民勤县西南腾格里沙漠西边缘。属武威郡。《新唐书·地理志四》载:“凉州武威郡,中都督府。

  • 丰谷镇

    北宋初置,属京山县。即今湖北京山县西南五十六里丰谷乡。在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东南部。面积52平方千米。人口2.6万。镇人民政府驻丰谷,人口3700。取丰井、谷井两地首字组合成名。1951年为丰谷乡,19

  • 涿水

    在今河北涿州市西南。《水经·圣水注》:涿水 “又亦谓之桃水。出涿县故城西南奇沟东八里大坎下,数泉同发,东径桃仁墟北……又东北与乐堆泉合……又东北径涿县故城西,注于桃”。《寰宇记》 卷70涿州范阳县:

  • 歧星县

    唐武德四年 (621) 置,属西濮州。治所在今云南祥云县东北八十六里楚场。贞观十一年(637) 属髳州。天宝后废。

  • 印石山

    一名印字山。在今四川宣汉县西二十里。《方舆纪要》卷69东乡县:印石山“在县治西。以山形方整而名”。

  • 陉庭

    春秋晋邑,在今山西曲沃县东北。《左传》:桓公二年(前710),“(翼)哀侯侵陉庭之田,陉庭南鄙启曲沃伐翼”。即此。即“陉城”。

  • 栅城

    即今山西文水县东北开栅镇。《方舆纪要》卷40文水县: 栅城 “后魏宣武时所筑,当文谷口,今名开山村”。

  • 力力社

    在今台湾省屏东县东南,春日乡东北十八里力里村。原为高山族排湾人社名。清康熙间高拱乾《台湾府志》卷2:力力社“离府治二百五十五里”。连横《台湾通史·经营纪》:康熙五十四年(1715),总督满保奏言:“所

  • 大漫天寨

    五代蜀置,属绵谷县。在今四川广元市东北漫天岭。《宋史·王全斌传》:乾德中伐蜀,崔彦进等破取小漫天寨,“蜀人退保大漫天寨”。即此。

  • 禅灵寺

    南齐置,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资治通鉴》: 南朝梁承圣元年 (552),王僧辩至张公洲,“乘潮入淮,进至禅灵寺前”。胡三省注: “禅灵寺,齐武帝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