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山
①即天门山。今浙江象山县东南六十余里东门岛。《乾道四明图经》卷6象山县:东门山“即《汉书·地理志》 所谓天门山也”。《方舆纪要》卷92象山县:东门山“其状若门,下有横石如阙”。
②在今江西吉安县东南。《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庐陵县:东门山“在府东南百里。宋景定中,邹凤集众保此, 树栅架梁, 以拒蒙古, 乡人依以免患”。
③在今湖北宣恩县东南。《方舆纪要》卷82施州卫:东门山在“卫东南二百余里。旧有关在山之东,名东门关。相传夷夏尝以此山为界”。
①即天门山。今浙江象山县东南六十余里东门岛。《乾道四明图经》卷6象山县:东门山“即《汉书·地理志》 所谓天门山也”。《方舆纪要》卷92象山县:东门山“其状若门,下有横石如阙”。
②在今江西吉安县东南。《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庐陵县:东门山“在府东南百里。宋景定中,邹凤集众保此, 树栅架梁, 以拒蒙古, 乡人依以免患”。
③在今湖北宣恩县东南。《方舆纪要》卷82施州卫:东门山在“卫东南二百余里。旧有关在山之东,名东门关。相传夷夏尝以此山为界”。
即今山西天镇县南米薪关镇。《清一统志·大同府》:米辛关堡“在天镇县南二十里。周三百二十丈,高三丈三尺,濠深二丈”。
即今辽宁黑山县西北芳山镇。民国《黑山县志》卷2:芳山镇“在县城西北五十里。原名荒山子,于清宣统元年改今名”。在辽宁省黑山县西北部。面积153.5平方千米。人口3.4万。镇人民政府驻芳山,人口 2220
西汉置,属上党郡。治所即今山西沁源县。西晋废。
亦名海云山鸿庆寺。始建于唐。在今四川成都市东郊。唐宋时为成都著名寺院,有摸石求子之风俗。南宋 《岁华纪丽谱》: 三月 “二十一日,出大东门,宴海云山鸿庆寺,登众春阁,观摸石。盖开元二十三年灵智禅师以是
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治所在聊城县(今山东聊城市东北二十五里)。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天宝元年 (742) 改博平郡,乾元元年(758) 复改博州,属河北道。辖境相当今山东聊
馆驿名。亦作鹿儿峡馆。辽置,在今河北承德县 (下板城) 东北之东山咀乡。宋沈括 《熙宁使虏图抄》: 松子岭 “东有夷路,回屈数里,车之所由也,逾岭三所,至鹿峡馆”。苏颂有《和宿鹿儿馆》 诗。
在今浙江杭州市西南南高峰下。宋《淳祐临安志》卷9:石屋洞“有石洞极高,状似屋”,故名。洞壁原有五代晋至北宋初镌造罗汉五百余尊,毁于“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
西汉置,属沛郡。治所即今安徽固镇县东濠城集。东汉改为洨县。西汉置,治今安徽省固镇县东濠城。属沛郡。东汉改为县。
在今四川万县市东北董家乡。同治《万县志》卷16:“即董家岩。寨极高峻,周围二十里,四方崭绝,其人力砌成者十一二耳。中有水田,可获谷二千余石。泉流十数处,塘百有八口。林木甚盛。寨门八,可容数万家。近城名
故址在今江苏苏州市城东北隅。南宋范成大《吴郡志》卷18:“交让渎在罗城城之东北隅。”《清一统志·苏州府一》 “交让渎”条引《续图经》云:“昔陆慧晓与张融并宅,其间有池,池上有杨柳二株,何点叹曰,此地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