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东溪

东溪

①即句溪。在今安徽宣州市东三里水阳江上游。《资治通鉴》:唐大顺二年(891)正月,孙儒举兵济江攻杨行密,“儒将李从立奄至宣州东溪,行密守备尚未固,众心危惧。夜,使其将合肥台濛将五百人屯溪西,濛使士卒传呼,往返数回,从立以为大众继至,遽引去”。

②一名杭水。即今安徽宁国县东南东津河。《方舆纪要》卷28宁国县:东溪在“县东五里。源出天目山,北流受千秋岭及诸山之水,又西北经东山下石口市至栏杆溪,又北则县南千顷诸山水及昌化县洋丁山水皆流入焉,谓之杭水, 西北去县十五里,又北流五里至河沥溪,是为东溪……为句溪上源”。

③即今曹娥江上源支流新昌江。在今浙江新昌县东。宋《嘉泰会稽志》卷10新昌县:东溪“在县东一里。其源东南来自天台石桥瀑布水……合流入县至虎队岭,支派入蛟湖,入县南流,溉田一万二千亩,其巨派从北流过县后,西北流为三溪, 出嵊县为剡溪”。

④在今浙江乐清市东。《方舆纪要》卷94乐清县:东溪“在县治东,一名云溪”。

⑤即今浙江遂昌县东松阴溪。《方舆纪要》卷94遂昌县:东溪在“县东十二里。自双溪分流,合县东诸山溪之水,经马鞍山下,流益盛,入松阳县境,谓之松溪”。

⑥珠游溪支流。即今浙江三门县南亭旁溪。《清一统志·台州府一》:东溪“在宁海县南九十里。源出屈母山南湫水潭,北流三十里入宁和溪。产铁沙,冶之成铁”。

⑦在今福建大田县东北。《清一统志·永春州》:东溪“在大田县东北七十里。源出县西北三十里, 曰觞溪潭。东流合渡头桥溪入尤溪”。

⑧即今福建诏安县东之东溪。《方舆纪要》卷99诏安县:东溪“在县城东。源出平和县大峰山,入县境回环流,诸溪涧水悉汇入焉。经县南五里,为横岭渡。又南入于海”。

⑨即今福建同安县东之东溪。《方舆纪要》卷99同安县:东溪在“县城东。源出大罗山,东南流,有曾溪,出县东北三十里曾岭下流合焉,绕流至县城南,与西溪会……东流五十里入于海”。

⑩在今福建古田县东。《清一统志·福州府一》:东溪“在古田县东。源出县东北杉洋镇,西流至县东,合古田溪”。

(11)即今福建武夷山市东北之北溪。《清一统志·建宁府》:东溪“在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东北。亦名东北溪。源出岑阳欧岭, 众流合趋, 与西溪会”。

(12)在今广东潮阳市西。《方舆纪要》卷103潮州府潮阳县:东溪在“县西七十里,源出大南山而东注, ……流注练江”。

(13)指今四川綦江县南之綦江。《明史·地理志》綦江县:“南有綦江,即僰溪之上流, 一名东溪。”《方舆纪要》卷69綦江县:綦江“亦曰东溪。万历中,杨应龙作乱,分兵犯南川、江津、綦江诸县,官军与战于东溪,贼少却是也”。

(14)在今贵州平坝县东。《明一统志》卷88平坝卫:东溪“源出东北石洞中,流灌田亩, 人赖其利”。


集镇名。在浙江省泰顺县城东南部。东溪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1750。因东溪流经得名。产毛竹、茶叶、杨梅。有制茶、石材等厂。公路通县城。


猜你喜欢

  • 石西州

    唐置羁縻州,属邕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广西凭祥市东南上石镇。北宋嘉祐后分为上、下石西州,于此置上石西州。唐羁縻州,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西南上石。北宋嘉祐间改为上石西州。

  • 西安州

    ①北魏置,治所在大兴郡(治今陕西定边县)。西魏废帝三年(554)改名盐州。②唐武德元年(618)置,治所在安康县(今陕西石泉县南汉江西南岸石泉咀附近)。辖境相当今陕西石泉、紫阳县地。二年(619)改为

  • 芸乡

    即今广东鹤山市西南云乡镇。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鹤山县南有云乡村墟。

  • 水乐亭

    在今浙江东阳市西南八里。岘山二峰对峙,西岘飞瀑数丈,下注于涧,淙淙如漱玉。北宋熙宁中,王概作亭涧上,名水乐亭。苏轼有《东阳水乐亭》诗(为东阳令王都官概作),苏辙有《和子瞻东阳水乐亭歌》。在今浙江省东阳

  • 冈山溪

    在今台湾省台南市东南。《清一统志·台湾府》:冈山溪“在台湾县(今台南市)东南三十里。源出大冈山。红毛寮溪,在县东三十里,源出深沟;二赞行溪,在县南二十里,合冈山、红毛寮二溪,由喜树港入海”。

  • 梭磨宣慰司

    清乾隆四十年 (1775) 改宣抚司置,属杂谷直隶厅。治所即今四川马尔康县东梭磨乡。后废。

  • 盖苏屯

    即今辽宁海城市西北耿庄镇。相传唐时高丽大将盖苏文曾居此,故名。

  • 观音港

    即今安徽怀宁县东北观音铺。《方舆纪要》卷26安庆府怀宁县:观音港“在府西北七十里。旧有巡司,今革”。

  • 沧石铁路

    自河北石家庄至沧县(今沧州)。清末以来几经动议修筑此路,但屡议屡辍,一直未能动工。1920年华北大旱,北洋政府以工代赈,募灾民修筑此路,路基已修成,但因无钱购买轨料,路基无法铺轨,改为汽车路。

  • 牟那山

    即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包头市西北之乌拉山。《元和志》卷4“天德军”条载李吉甫奏称:天德军旧城“居大同川中,当北戎大路,南接牟那山钳耳咀,山中出好材木,若有营建,不日可成”。《寰宇记》卷39:天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