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东岳庙

东岳庙

在今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建于元至治二年(1322),祀东岳泰山神。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的第一座大型道观。元末毁于兵火。明正统十四年(1449)重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又遭火焚,四十一年再重建。仍保存元、明两代建筑风格,东配殿后檐保留元木构件。全庙规模宏大,分为东、西、中三组院落,东院有娘娘殿、伏魔大帝殿等;西院有东岳宝殿、玉皇殿、药王殿等;中院有山门、戟门、岱宗宝殿、育德殿等。殿内原有东岳大帝、侍臣像、神主等,现已不存。院内元、明、清各朝碑石林立,约有百余块,其中元赵孟頫书《张天师神道碑》(俗称道教碑)最为名贵。


俗称柏山寺。在山西省蒲县城东柏山山顶。为道教东岳大帝黄飞虎的行宫。规模宏大,由山门、凌霄殿、乐楼、议事厅、献亭、东岳行宫大殿、后土祠、圣母祠、清虚宫、地藏祠、地狱、角楼及环周楼阁等60余座建筑组成。创建年代不详。金泰和五年(1205年)已有。元大德七年(1303年)毁于地震。现存行宫大殿重建于元延祐五年(1318年),殿内塑有黄飞虎坐像。最后地平以下由15孔窑洞组成十八层地狱,内塑五岳大帝、十殿阎君和六曹判官等120余躯塑像,高度与人相等,为国内现存庙宇中稀有的明代泥塑佳作。


猜你喜欢

  • 葛渔城

    亦名葛城。宋建,在今河北廊坊市东南二十四里葛鱼城镇。

  • 白司马坂

    一名白马山。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三十里。《资治通鉴》:隋大业九年(613),杨玄感反,遣杨玄挺率千人为前锋向洛阳,“玄挺自白司马坂逾邙山南入”。《旧唐书·太宗纪》:贞观十一年(637)九月,河溢,“毁河

  • 青塘芦包

    在今广东三水市北芦苞镇。南宋杨万里《明发青塘芦包》 诗: “青塘无店也无人,只有青蛙紫蚓声。”

  • 陈国

    东汉章和二年(88)改淮阳国置,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县)。辖境相当今河南周口市及淮阳、商水、西华、太康、柘城、鹿邑等县。献帝建安初国除为陈郡。三国魏黄初六年(225)封曹植于此,复为陈国。次年(22

  • 石滩墟

    即今广东增城市南增江西岸石滩镇。明万历《广东通志》卷16:增城县有“石滩墟”。

  • 董家寨

    北宋置,属火山军。即今山西河曲县东董家庄。后废。

  • 嘉诚县

    北周天和元年 (566) 置,为扶州、龙涸郡治。治所即今四川松潘县。隋属同昌郡。唐武德元年 (618) 为松州治。广德元年 (763) 废。古县名。隋改甘松县置,治今四川省松潘县。为扶州治。后属同昌郡

  • 牙舟

    清设牙舟汛。即今贵州平塘县西三十八里牙舟镇。有把总驻守。古名冗嘎,系布依语音译,意为像豆芽一样的岩石错落的山冲。

  • 双渠

    在今新疆英吉沙县东南。《新唐书·地理志》 引贾耽《四夷路程》:“苦井、黄渠三百二十里至双渠,故羯饭馆也。”

  • 北京站

    驿站名。元置,在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大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