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坝
宋废鲁阳五堰,改建为东、西两坝。故址在今江苏高淳县东坝镇。《清一统志·江宁府三》 “五堰”条引明韩邦宪《东坝考》:“太祖初都金陵,以苏浙粮道自东坝入,可避江险。洪武二十五年复浚胥溪河为运道,建石闸起闭,因置广通镇。又凿溧水县胭脂冈,引丹阳诸湖之水会秦淮以入江,于是苏浙运道,经东坝直达金陵。永乐初,运道废,改筑土坝,自是宣、歙诸水希入震泽。嘉靖三十五年,倭入寇,商旅多由坝上行,复于坝东十里许,古分水堰处,更筑下坝,谓之东、西二坝,而统名曰东坝。自是两坝相隔,湖水绝不复向东矣。”
宋废鲁阳五堰,改建为东、西两坝。故址在今江苏高淳县东坝镇。《清一统志·江宁府三》 “五堰”条引明韩邦宪《东坝考》:“太祖初都金陵,以苏浙粮道自东坝入,可避江险。洪武二十五年复浚胥溪河为运道,建石闸起闭,因置广通镇。又凿溧水县胭脂冈,引丹阳诸湖之水会秦淮以入江,于是苏浙运道,经东坝直达金陵。永乐初,运道废,改筑土坝,自是宣、歙诸水希入震泽。嘉靖三十五年,倭入寇,商旅多由坝上行,复于坝东十里许,古分水堰处,更筑下坝,谓之东、西二坝,而统名曰东坝。自是两坝相隔,湖水绝不复向东矣。”
五代南汉乾和五年 (947) 置,治所在浈阳县 (今广东英德市)。《方舆纪要》 卷102英德县:“英山在县东二十五里,州以此名。” 辖境相当今广东英德市地。北宋宣和二年 (1120) 赐名真阳郡。南宋
在今黑龙江省萝北县西北。为嘉荫河支流。民国 《黑龙江志稿》 卷4: 札伊河 “东北流七十三里有班别拉歪夫沟东南流四十里来会,沟亦产金”。
即星宿山。今四川成都市北十里羊子山。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3:“《成都记》云:城北有升仙山,升仙水出焉。相传三月三日,张伯子道成,得上帝诏,驾赤文於菟,于此上升也。”《方舆纪要》卷67成都府成都县:
亦名九头山。在今安徽全椒县西北。《隋书·地理志》:全椒县有九斗山。《舆地纪胜》卷42滁州:“《元和郡县志》云:在全椒县南(按,应为北)九十余里。昔项羽兵败,欲东渡乌江,涂经此山,与汉兵一日九斗,因名。
即今克什米尔北星峡尔。清宣统 《新疆图志》 卷9: 星峡达坂 “通坎巨提后部”。
亦作峪口、洳口。即今北京市平谷县西北峪口乡。清同治 《畿辅通志》 卷46三河县图: 北有茹口。清 《畿辅舆地全图》 三河县: 洳口镇在 “县北四十里”。
在今贵州福泉县东南三里。《方舆纪要》卷121平越府: 叠翠山 “群峰稠叠,青翠可挹,三江皆会其下”。
在今山东即墨市。《金史·地理志》:即墨有曲里盐场。
亦作他鲁河。即今吉林西北嫩江支流洮儿河。《辽史·圣宗纪》: 太平四年 (1024) “二月己未朔,猎挞鲁河”。古水名。又作挞鲁古河,或作踏努河。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洮儿河及嫩江下游,一说即今洮儿河
在今广西荔浦县西南。《舆地纪胜》 卷103静江府: 修仁山 “在修仁县西”。《清一统志·平乐府一》: 修仁山 “在修仁县西二十八里。县因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