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东兴镇

东兴镇

即今黑龙江省木兰县西北东兴镇。清设协领驻此。民国《呼兰府志》卷1:光绪二十六年(1900),“俄兵入犯,官民房舍焚毁无遗”。1928年于此设东兴设治局。1933年伪满改置东兴县。1949年并入木兰县。


(1)在黑龙江省木兰县北部、木兰达河上游。面积704平方千米。人口2.9万。镇人民政府驻西北村,人口 1.1 万。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协领公署,1927年改东兴设治局,1933年改县。1947年改区。1956年改乡,1958年改公社,1980年改镇。镇东有香磨山水库。是县北部农副产品集散地。以林业为主,盛产红松、水曲柳、桦树,并产药材黄柏、刺五加等。森林铁路经此,公路通木兰、庆安等地。(2)在江苏省靖江市西南部,南濒长江。面积46平方千米。人口4.4万。镇人民政府驻东兴,人口 4000。镇以境内东兴圩得名。清嘉庆四年(1799年)至道光十四年(1834年),长江滩涨形成其地。道光三十年至同治十一年(1850—1872),靖江县衙因台风吹塌,县署曾移驻此镇。抗日战争期间,澄西县委、县民主政府机关,曾搬迁于此。1949年设东兴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92年置镇。2000年惠丰乡并入。主产稻、小麦、棉花。有电扇、机械、车锁、造纸、铝合金、电子元件、非标准件等厂。有公路经此。(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西南部、北仑河东北岸。与越南芒街隔河相望,并有国际桥连接。市人民政府驻地。面积135平方千米。人口4.9万。镇人民政府驻教育路。因处北仑河东,为新兴城镇,故名。1950年设东兴市(县级),1952年改为第十区,1958年改设东兴公社。1975年置镇。1957—1979年为东兴各族自治县治,1996年起为东兴市治。境内有边境经济合作区、保税市场。手工业发达,有染织、石雕、芒编、家具、麻编等厂。市区整洁,有“北仑河畔卫生城”之称。抗日战争时期,曾是西南各省对外通商口岸。现辟为对外通商口岸。(4)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部。面积410平方千米。人口2.3万,93%为壮族。镇人民政府驻达共,人口550。以东兴、西兴两村各取一字得名。1950年为环江县七区,1958年称火箭公社。1959年改称东兴公社,1962年改为区,1968年复为公社。1984年改乡,1999年置镇。产松、杉、稻、玉米、木薯、油桐、油茶。特产香菇、木耳、灵香草、香猪等。有林场和水电站。为山货集散地。河融公路经此。境内有烈士纪念碑。(5)在四川省荣县北部。面积57平方千米。人口 9800。镇人民政府驻东兴,人口300。因位于东川水东岸,名东川沟,清嘉靖年间以位居东川水东,寓“兴旺”之意更今名。1949年为东兴乡,1958年改东兴公社,1983年复名东兴乡,1995年置东兴镇。有制茶、制盐等业。为农贸集市。通公路。


猜你喜欢

  • 灵岩三洞

    在今江西婺源县西北古坦乡通元观村。《清一统志·徽州府》:灵岩三洞“在婺源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大鄣山之西。其东北曰庆云洞,西曰莲花洞,南曰含虚洞。又北曰琼芝洞,朱子题名在焉。洞口险仄,人迹罕至”。

  • 月山县

    隋义宁二年(618)置,属资阳郡。治所在今四川资中县西北五十里。以月山为名。唐属资州。北宋乾德五年(867)废入盘石县。古县名。隋义宁二年(618年)析资中县置。治今四川省资中县西北。属资阳郡。唐武德

  • 机若

    西藏古代族部名。地在今西藏机曲(拉萨河)流域拉萨地区。藏文史籍《敦煌吐蕃文书》载:在机若地区,首领为机的首领,名叫芒波。机若在隋、唐以前为西藏最早的十余小邦之一,后被吐蕃兼并。

  • 新源县

    1946年改巩乃斯县置,属新疆省。治所即今新疆新源县。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面积9000平方千米。人口29.7万,其中哈萨克族11.87万。辖5镇、5乡和6农牧场,县人民政府驻新

  • 中宿峡

    即峡山。在今广东清远市东北。《寰宇记》卷157广州清远县: 中宿峡“在县东(北)三十五里。谭子和修海峤志云,二月、五月、八月有潮,上二禺峡逐波返五羊, 一宿而至,故曰中宿峡”。

  • 登仕堡子

    即今辽宁法库县西南登仕堡子镇。清光绪 《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 铁岭县图: 西南有登仕堡。

  • 马斗关

    唐置,在今山西大宁县西四十五里黄河东岸马头关村。明、清置巡司于此。在今山西省大宁县西、黄河东岸。《新唐书·地理志》隰州大宁县西有马斗关,即此。明洪武初设为官渡。后置有巡检司。

  • 施溶峒

    在今湖南永顺县东南。明置长官司于此。

  • 西巴尔图卡伦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设,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右旗西北巴小图泉东岸。见民国《黑龙江志稿》卷33《武备志·兵事》。

  • 浰洲

    在今湖北枝江县南。《方舆纪要》 卷78枝江县 “芦洲” 条下: “浰洲在县东二十里江中。……广十余里,民耕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