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道
①即清乾隆六年(1741)所置苏松太道,因驻上海县(今上海市南市区旧城内),通称上海道。
②1914年1月置,驻上海县(今上海市南市区旧城内),同年6月改为沪海道。
(1)苏松太道移驻上海县后的通称。(2)1914年1月置,治上海县(今上海市城区)。属江苏省。原仅辖上海等五县,旋改依苏松太道旧区域,辖上海、吴县、常熟、昆山、吴江、松江、南汇、青浦、奉贤、金山、川沙、太仓、嘉定、宝山、崇明等县。辖区约当今上海市及江苏省苏州市所属各市县(张家港市除外)。1914年6月废。
①即清乾隆六年(1741)所置苏松太道,因驻上海县(今上海市南市区旧城内),通称上海道。
②1914年1月置,驻上海县(今上海市南市区旧城内),同年6月改为沪海道。
(1)苏松太道移驻上海县后的通称。(2)1914年1月置,治上海县(今上海市城区)。属江苏省。原仅辖上海等五县,旋改依苏松太道旧区域,辖上海、吴县、常熟、昆山、吴江、松江、南汇、青浦、奉贤、金山、川沙、太仓、嘉定、宝山、崇明等县。辖区约当今上海市及江苏省苏州市所属各市县(张家港市除外)。1914年6月废。
北宋置,在今福建将乐县西南白莲乡。元至元初改为白莲站,明初改为白莲驿。北宋置,即今福建省将乐县西南白莲。元至元初改白莲站。
①即今上海市嘉定区西南三十里黄渡镇。《方舆纪要》 卷24苏州府嘉定县: 黄渡镇 “元置镇,因水而名。寻又置吴塘巡司于此,明因之。洪武中,市舶提举司亦置于此”。②即今安徽宣州市东南黄渡乡。明嘉靖《宁国府
①即大伾山。在今河南荥阳市西北汜水镇西北一里。《清一统志·开封府一》:大伾山“在汜水县西北一里。有大涧九曲,又名九曲山。上有成皋旧城,山之东尽于玉门山,为汜水入河处。西去洛口裁四十里”。②在今广西三江
元天历二年(1329)改潭州路置,属湖南道宣慰司。治所在长沙、善化县(今湖南长沙市)。《元史·地理志》:“以潜邸所幸”,故名天临。明太祖甲辰年(1364)改为潭州府。本潭州路,元天历二年(1329年)
亦作乌罗护。北魏时部落。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地区。《魏书·乌洛侯传》:乌洛侯国“在地豆于之北,去代都四千五百余里。……其国西北有完水,东北流合于难水。……世祖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
在今湖北浠水县西七十里巴河镇。《水经·江水注》:巴水“又南径巴水戍”。即此。
在今江西景德镇市郊高岭村。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 中记述出糯米土的高梁山,即指此山。公元1712年法国神甫昂特雷柯尔向国外介绍过这里制造瓷器的原料,从此,高岭闻名世界。这里是景德镇著名的瓷用原料
1917年改砖坪县置,属汉中道。治所即今陕西岚皋县。1928年直属陕西省。在陕西省南部、大巴山北麓,南与重庆市毗邻。属安康市。面积 1851 平方千米。人口16.8万。辖8镇、9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在今河北巨鹿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15巨鹿县: 柴城 “在县东三十里。五代周显德中所筑。《志》 云: 世宗父柴守礼本尧山人,尝徙于此,筑城以居,因名。今城址犹存”。
①即今辽宁兴城市兴城河。《明一统志》卷25辽东都司:宁远河“源出宁远卫西北山谷间,南流至城西分为二派,环抱城郭,复合为一,南流入海”。②即今四川西昌市之西河。《明一统志》卷73四川行都司:宁远河“在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