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仓
又称盐仓。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五里黄河北岸下仓村附近,今已沦入水库中。唐开元二十二年(734)转运使裴耀卿因三门峡险阻,常有覆舟之患,遂在三门峡北岸山崖上,凿开陆道十八里,在峡西置三门仓,以为水陆转运时贮粮之用。
又称盐仓。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黄河北岸下仓村附近,今已沦陷水库。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转运使裴耀卿改革漕运,因三门峡险阻,常有覆舟之患,遂在三门峡北岸山崖上,凿开陆道十八里,在峡西置三门仓,以为水陆转运时贮粮之用,即此。
又称盐仓。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五里黄河北岸下仓村附近,今已沦入水库中。唐开元二十二年(734)转运使裴耀卿因三门峡险阻,常有覆舟之患,遂在三门峡北岸山崖上,凿开陆道十八里,在峡西置三门仓,以为水陆转运时贮粮之用。
又称盐仓。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黄河北岸下仓村附近,今已沦陷水库。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转运使裴耀卿改革漕运,因三门峡险阻,常有覆舟之患,遂在三门峡北岸山崖上,凿开陆道十八里,在峡西置三门仓,以为水陆转运时贮粮之用,即此。
春秋卫邑,战国赵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史记·赵世家》:敬侯元年(前386),“赵始都邯郸”。至幽缪王迁八年(前228),“邯郸为秦所占”。为赵都长达158年。据考古发掘,赵邯郸城由赵王城和大北城组成
隋开皇十六年 (596) 析汝阳县置,属陈州。治所即今河南商水县。《寰宇记》 卷10: “以县界溵水为名。” 大业初属淮阳郡。唐属陈州。北宋建隆元年 (960) 改为商水县。古县名。隋开皇十六年(59
即今四川昭觉县东北竹核乡。民国常隆庆《雷马屏峨调查记》:竹核坝“宽约六里,长约十里,皆属稻田,海拔1900米,居民约千家”。“竹核”彝族意为有温泉之地方。在乡东南有竹核温泉。
即今安徽太湖县境之皖河。《舆地纪胜》卷46引《元和志》:太湖县“东北三十五里有太湖水,因以为名”。《寰宇记》卷125太湖县:太湖水“源出县西稻积山,东南流入大江”。
即外兴安岭。今俄罗斯阿穆尔州北部之斯塔诺夫山脉。清杨宾 《柳边纪略》 卷 1:“威伊克阿林,极东北大山也。上无树木,惟生青苔,厚常三四尺。康熙庚午与阿罗斯分国界,天子命镶蓝旗固山额真巴海等,分三道往视
在今宁夏中卫县南五里。明嘉靖《宁夏新志》卷3宁夏中卫:中渠在“黄河西。长三十六里,溉田一百二十余顷”。清改名贴渠。
1935年4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置,治鹤龄寺(今四川剑阁县东南鹤龄镇)。1935年2月废。旧县名。川陕苏区设。1933年初由四川省剑阁县东南析置,治鹤龄寺。同年3月撤销,仍并入剑阁县。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以建州邵武县“户口繁会,路当要冲”(《寰宇记》卷101,邵武军)升为邵武军,治所在邵武县(今福建邵武市)。辖境相当今福建邵武、光泽、泰宁、建宁等市县地。元至元十三年(1276
唐天宝元年 (742) 改象城县置,属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隆尧县东十二里旧城乡。《旧唐书·地理志》 昭庆县: “以有建初、启运二陵故也。” 北宋开宝二年 (969) 改为隆平县。古县名。唐天宝元年(74
在今宁夏同心县东南清水河东。《明史·地理志》 固原州: “北有镇戎守御千户所,成化十二年以葫芦峡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