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罗骨山
在今西藏那曲县西南。唐时吐蕃于山下置蛤不烂驿。《新唐书·地理志》:“(閤川驿)又经恕谌海,百三十里至蛤不烂驿,旁有三罗骨山,积雪不消。”
古山名。即今西藏自治区那曲县西南桑来拉(桑雄拉)大雪山。唐入吐蕃驿道经此。
在今西藏那曲县西南。唐时吐蕃于山下置蛤不烂驿。《新唐书·地理志》:“(閤川驿)又经恕谌海,百三十里至蛤不烂驿,旁有三罗骨山,积雪不消。”
古山名。即今西藏自治区那曲县西南桑来拉(桑雄拉)大雪山。唐入吐蕃驿道经此。
亦作小孤山镇。即今安徽宿松县东南长江滨复兴镇。《明史·地理志》 宿松县:“有小姑山巡检司。”
在今湖北房县东南。《水经·粉水注》:“粉水导源东流,径上粉县。取此水以渍粉,则皓耀鲜洁,有异众流,故县水皆取名焉。”
即今台湾省屏东县东南车城乡。原名柴城。连横《雅言》:“柴城,在恒春辖内。林爽文之役,凤山庄大田起兵应。及败窜琅,参赞大臣海兰察逐之,驻军于此;伐木立栅,因称‘柴城’。俗误‘车城’,音相
在今浙江临海市西。《清一统志· 台州府》: 新罗山 “在临海县西三十里。与八叠岭相望。鸟道巑, 登陟艰阻。 山多野果, 土人利之”。
黄河津渡名。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汉书·高帝纪》:汉王二年(前205),汉王“南渡平阴津,至洛阳”,即此。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为黄河重要渡口之一。《汉书·高帝纪》:汉高祖二年(前205年),汉王“南
在今江苏吴县西南。明王鏊 《姑苏志》 卷9: 楞伽山 “一名上方山。在吴山东北,其顶有浮图”。东北为茶磨屿,以其三面临水,故以屿名。俗称磨盘山。
西晋太康元年(280)以安城县改名,属安成郡。治所在今安福县西严田乡东北竹山下。隋开皇中省入安成县,开皇十八年(598)改安成县为安复县,属庐陵郡。治所即今江西安福县。唐武德五年(622)为颍州治,七
即铁槎山。在今山东荣成市南石岛镇西三十里。在山东省荣成市南部、黄海北岸。东西走向,略呈向南突出弧形。峰有九顶,又称九顶铁槎山。主峰清凉顶,海拔539米。由黑云母花岗岩构成,其色如铁。林木以松、槐、柞树
在今湖北监利县西北五十五里堤头乡。清移窑圻巡司于此。
即今安徽庐江县东北白山镇。清光绪《庐州府志》卷3庐江县:白石山镇在“县北六十里”。在吉林省蛟河市东南部。面积573平方千米。人口5.1万。镇人民政府驻白石山,人口2.5万。曾称张连站、白石砬子等。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