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白荡
在今浙江嘉善县西北。《方舆纪要》卷91嘉善县:三白荡“在县西北五十里,入吴江县界。三荡相接,广十二里,又西北六十里而达苏州之盘门”。
在今浙江嘉善县西北。《方舆纪要》卷91嘉善县:三白荡“在县西北五十里,入吴江县界。三荡相接,广十二里,又西北六十里而达苏州之盘门”。
东魏兴和元年 (539) 析阳翟县置,属阳翟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州市东。隋大业初废入颍川县。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属许州。贞观元年(627) 废。
①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由广东之程乡、兴宁,福建之武平、上杭,江西之安远等县地析置,属江西赣州府。治所在林子营(今广东平远县北仁居镇)。四十二年还闽、赣地,止以兴宁、程乡地置县,属潮州府。《方舆纪
亦作赤甲城。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十里赤岬山。《水经·江水注》:“江水又东径赤岬城西,是公孙述所造。因山据势,周回七里一百四十步,东高二百丈,西北高千丈,南连基白帝山。”相近为白帝城。《旧唐书·地理志》 奉
在今陕西凤翔县东北二十五里。《水经·渭水注》:“雍水又东南流与横水合,水出杜阳山,其水南流谓之杜阳川。”《资治通鉴》:唐武德四年(621),岐州刺史紫绍“破突厥于杜阳谷”。即此。
在今湖南常宁县南十里。《方舆纪要》 卷80常宁县: 英头山 “山峰尖锐,因名”。
①一作管桥。在今山东滕州市南四十里,跨薛河上。《清一统志·兖州府二》: 官桥 “隋开皇八年建”。②在今广西武宣县东北。清咸丰元年 (1851),太平军大败清军于此。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县东北。清末太
即今湖北广水市西南三十四里陈巷镇。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应山县西南有陈家巷市。
清置,属徐沟县。在今山西清徐县东南三十里尧城村。《清一统志·太原府一》:尧城镇“在(徐沟)县西南三十里”。集镇名。在河北省隆尧县城西偏南。属隆尧镇。人口 3840。唐时尧山县治。民国时曾设尧山专员公署
余暨(今浙江萧山市)、余姚、余杭三县,古人习称三余。《水经·渐江水注》:“汉末,童谣云:‘天子当兴东南三余之间。’”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卷2谓“三余”为余干(今江西余干县)、余姚、余杭。《方舆纪要》卷
在今宁夏银川市西北七十二里,与贺兰县交界处。西夏建避暑宫于此。明嘉靖 《宁夏新志》卷2: 避暑宫 “贺兰山拜寺口南山之颠。伪夏元昊建此避暑,遗址尚存”。北则有西夏砖塔二。相距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