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峨山
①即大峨眉、中峨眉、小峨眉山的合称。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舆地纪胜》卷146嘉定府:小峨山“此山与中峨、峨眉相连,故峨眉亦名大峨,是为三峨”。《方舆纪要》卷72峨眉县:三峨山,“《志》云:大峨山在县西百里,所谓峨眉山也;中峨山在县南二十里,一名覆蓬山,一名绥山;小峨山在县南三十里, 一名铧刃山。三山相连,谓之三峨”。
②指小峨山。在今四川乐山市西南沙湾镇南。清嘉庆《四川通志》卷17峨眉县:三峨山“在县南三十里。一名小峨山。高又减二峨之半”。
①即大峨眉、中峨眉、小峨眉山的合称。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舆地纪胜》卷146嘉定府:小峨山“此山与中峨、峨眉相连,故峨眉亦名大峨,是为三峨”。《方舆纪要》卷72峨眉县:三峨山,“《志》云:大峨山在县西百里,所谓峨眉山也;中峨山在县南二十里,一名覆蓬山,一名绥山;小峨山在县南三十里, 一名铧刃山。三山相连,谓之三峨”。
②指小峨山。在今四川乐山市西南沙湾镇南。清嘉庆《四川通志》卷17峨眉县:三峨山“在县南三十里。一名小峨山。高又减二峨之半”。
①在今江苏江阴市东二十里。《方舆纪要》卷25常州府江阴县:石牌港“在县东二十里,亦自大江通横河。《志》云:县东十八里有真山,一名甑山。有大石横亘江流中,因名石筏山。又曰筏梁山,亦名石牌山,港因以名也。
在今河南淅川县南丹江口水库中。西魏曾置淅川县于此。明设驿。后废。
据 《水经注》,源出今山东新泰东北,西流至泰安东南,折西南至泗水县北与泗水合流,西至曲阜城东北又与泗水分流,西经兖州至济宁合洸水,折南注入泗水。后水道有变迁,上源在泰安东南改道西流与柴汶会合北入汶水,
①南齐置,属安蛮左郡。治所在今湖北大悟县东北。梁为安蛮郡治。北周废。②西魏改安化县置,属随郡。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东南光化铺乡。北周改为光化县。③隋开皇十七年 (597) 改宋广县置,属安州。治所在今广
又称悦跋城。即今内蒙古东胜市西大成梁古城。《晋书·赫连勃勃载记》:“父卫辰入居塞内,苻坚以为西单于,督摄河西诸虏,屯于代来城。”即此。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西北。《晋书·赫连勃勃载记》:父卫辰,“
唐武德二年 (619) 置秦州总管府,治所在上邽县 (今甘肃天水市)。领秦、渭、岷、洮、叠、文、武、成、康、兰、宕、扶等州。辖境相当今甘肃境内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兰州市以南地区。七年(624) 改为秦州
在今伊朗波斯湾卡伊斯岛。南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上:“记施国在海屿中,望见大食半日可到。”《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 译作怯失。
俗称苏坟、苏家坟。在今河南郏县西北五十里小峨眉山麓。坟院中有三冢,苏洵墓居中,苏轼、苏辙墓分葬两侧。西南300米处有广庆寺,寺后有三苏祠,供奉三苏塑像。苏轼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贬授汝州团练副使时
即今广东陆丰县东南碣石镇。清设总兵官镇守。为水师重地,商业亦繁盛。在广东省陆丰市南部,南临南海。面积116平方千米。人口16.3万。镇人民政府驻碣石,人口6.2万。驻地四周碑石林立,故名。1956年设
即今内蒙古凉城县城。1937年凉城县迁治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