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鼎足三分

鼎足三分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蒯通劝说大将韩信反汉语曰:“当今两主之命县(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鼎足,鼎脚也。鼎是三只脚的古代炊具。楚汉相争时,蒯通劝韩信反汉自立,与楚汉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后遂以鼎足三分喻三方并立。

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汉家王气已将终,鼎足三分各自雄。”


主谓 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势。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三国演义》120回:“~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鼎,不读作tǐng。△多用于局势方面。→鼎足而居 分庭抗礼 ↔一统天下大同世界。也作“鼎分三足”、“鼎足而三”、“三分鼎峙”、“三分鼎立”、“三足鼎立”、“三分鼎足”。


【词语鼎足三分】  成语:鼎足三分汉语词典:鼎足三分

猜你喜欢

  • 传书双鲤

    源见“鱼传尺素”。指传信。《剪灯新话.水宫庆会录》:“传书双鲤跃,扶辇六鳌蟠。”

  • 一牛鸣地

    同“一牛吼地”。清钱谦益《山庄八景诗.锦峰晴晓》序:“其旁有锦峰书院,去山庄一牛鸣地。”见“一牛吼地”。清·金农《僦居玉溪赠无闷讲师精蓝》:~时相见,双树影堂还结缘。【词语一牛鸣地】  成语:一牛鸣地

  • 卓氏垆

    同“卓女垆”。唐温庭筠《题城南杜邠公林亭》诗:“卓氏垆前金线柳,隋家堤畔锦帆风。”

  • 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朝廷大臣,要用仁义之道事奉君主,如果行不通,就辞职不干。 旧指为臣之道。语出《论语.先进》:“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清.顾炎武《与公肃甥书》:“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吾甥宜三复

  • 外宽内忌

    宽:宽厚。忌:忌恨,猜忌。外表宽厚,内心忌恨。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都许昌。袁绍对此极为不满,致书谩骂、攻击曹操。曹操大怒,以致举止失去常态,以信示荀彧说:“我想讨伐此不义之人,而又力

  • 文过饰非

    文:掩盖。过:过失。饰:掩饰。非:错误。指用虚假好听的言词来掩饰过失和错误。 陈庆镛(?-1858年),字颂南,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选庶吉士(练习办事),累升至御史,

  • 先驱蝼蚁

    《战国策.楚策一》:载:楚宣王到云梦泽出游打猎,玩得很高兴,“仰天而笑曰:‘乐矣,今日之游也。寡人万岁千秋之后(即死后,讳死,故这样说),谁与乐此矣(即你与谁再来此游乐,这是指下文的安陵君说的)?’安

  • 歌襦袴

    同“歌五袴”。宋刘辰翁《瑞鹤仙.寿翁丹山》词:“太平易作。听父老,歌襦袴。”宋 平江妓《贺新郎.送太守》:“怕宣郎、旌旗轻转,易歌襦袴。”

  • 琴下爨

    源见“焦尾琴”。为“爨下琴”的倒置。指劫后馀材。喻指遭遇坎坷仍堪用世的人才。宋韩淲《浣溪沙.次韵昌甫》词:“老我从他琴下爨,故人元是笛亭柯。”

  • 送临贺

    《新唐书.杨凭传》:“……贬临贺尉,……凭所善客徐晦……至蓝田慰饯。宰相权德舆谓曰:‘君送临贺诚厚,无乃为累乎?’晦曰:‘方布衣时,临贺知我,今忍遽弃耶?’”唐人杨凭贬官为临贺尉,好友徐晦前来送行。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