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见“曾参杀人”。谓流言诬陷。《后汉书.班超传》:“身非曾参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于当时矣。”【词语三至之谗】 成语:三至之谗汉语大词典:三至之谗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指淡雅和浓艳两种不同妆饰打扮。常含不论何种打扮之意。《黑籍冤魂》十八回:“衣裳着得也俏,淡妆浓抹,总称他的高兴。”并列 原指西湖景色优美
参见:津女棹歌
《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后因以“仰不愧于天俯不作
参见:黄宪
源见“三尸”。喻奸邪之人。唐司空图《云台三官堂文》:“烹妖散魅,免助虐于三虫;挖鹤羁龙,笑摧枯于一鹿。”【词语三虫】 汉语大词典:三虫
同“非虎非熊”。宋李曾伯《醉蓬莱.癸丑寿吕马帅》词:“老子家声,六韬亲授,渭水归来,非熊非虎。”【词语非熊非虎】 汉语大词典:非熊非虎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河间王 琛最为豪首,常与高阳争衡,造文柏堂,形如徽音殿。置玉井金罐,以金五色绩为绳。妓女三百人,尽皆国色。”后因以“柏堂”为妓院的代称。清吴伟业《侠少》诗:“柳市博
搭上千里长棚,大摆筵席,也终有酒阑人散的时候。 明清熟语。比喻好景不常,人总要离散。语出《金瓶梅》八〇回:“俺妈说人已是死了,你我院中人守不得这样贞节!自古千里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红楼梦》二六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超传》:汉和帝刘肇永元七年,“下诏曰:‘往者匈奴独擅西域。先帝重元元之命,惮兵服之兴,故使军司马班超安集于阗以西。超遂逾葱领,迄县度,出入二十二年,莫不宾从。改立其王,而绥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