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鱼目混珠

鱼目混珠

《参同契》上:“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后因以“鱼目混珠”比喻以假乱真。《玉娇梨》十二回:“唯门生以鱼目混珠,有辱宗师藻鉴。”


主谓 鱼眼睛混杂在珍珠里。比喻以假充真。语本《参同契》上:“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浩然《艳阳天》2卷18章:“咱们得弄清楚是非,不能~。”△贬义。用以形容耍手段进行蒙混、欺骗。→鱼目似珠 以假乱真 冒名顶替 滥竽充数 炫玉贾石 挂牵头卖狗肉 ↔货真价实 真才实学。也作“鱼目混珍”、“鱼目间珠”。


【典源】 《文选·卢谌 〈赠刘琨〉》:“夜光报于鱼目。”唐·李善注引 《雒书》 曰:“秦失金镜,鱼目入珠。”郑玄曰:“鱼目乱真珠。”《文选·任昉〈到大司马记室笺〉》:“惟此鱼目,唐突玙璠。”注引《韩诗外传》曰:“白骨类象,鱼目似珠。”

【今译】 鱼眼睛与珍珠有些相似,把鱼眼睛混入珍珠充数,真假难辨。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以假充真,真伪混杂。

【典形】 鱼目、鱼目混夜光、鱼目混珍、鱼目俪玙璠、鱼目笑明月、鱼目珠、鱼目相哂、夜光同鱼目。

【示例】

〔鱼目〕 唐·王勃《上武侍极启》:“鱼目滥持,自拟灵蛇之色。”

〔鱼目混夜光〕 清·黄鷟来《赠陈省斋》:“鱼目混夜光,流俗难与伍。”

〔鱼目混珍〕 唐·李白《鸣皋歌送岑徵君》:“蝘蜒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

〔鱼目俪玙璠〕 唐·刘禹锡《元和癸己岁仲秋》:“鸢飞入鹰隼,鱼目俪玙璠。”

〔鱼目 笑明月〕 晋· 张景阳 《杂诗》:“瓴甋夸玙璠,鱼目笑明月。”

〔鱼目珠〕 明·袁宏道《感兴》 之三:“家家飨五城,谁辨鱼目珠。”


【词语鱼目混珠】  成语:鱼目混珠汉语词典:鱼目混珠

猜你喜欢

  • 喘月

    源见“吴牛喘月”。用喻遇到类似的事物因疑心而胆怯、害怕。宋黄庭坚《次韵徐文将至国门见寄》之一:“便欲扫床悬麈尾,正愁喘月似灯光。”亦用咏牛。唐李峤《牛》诗:“在吴频喘月,奔梦屡惊风。”【词语喘月】  

  • 赏善而刑淫

    奖赏善良而惩办邪恶。语出《左传.襄公十四年》:“师旷曰:‘良君将赏善而祸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汉.王符《潜夫论.述赦》:“夫天道赏善而刑淫,天工人其代之。故凡立王者,将以诛邪恶而养正善

  • 南鹞北鹰

    鹞、鹰:都是凶猛的鸟。比喻为人刚直严峻。典出晋崔洪事迹。崔洪事迹见“挽弩自射”条。洪为人严正,晋武帝司马炎时为御史治书。有个叫冯恢的,其父为弘农太守,欲将己爵位传其少子冯淑。其父死,冯恢回籍居丧,佯装

  • 七叶蓂荚

    汉.班固《白虎通议》卷三《封禅》:“王者……德至地则嘉禾生,蓂荚起。……蓂荚,树名也,月一日生一荚,十五日毕;至十六日去荚,故荚阶生似日月也。”《艺文类聚》卷四引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蓂荚)每

  • 瓜祭

    古人食瓜,将食,必先以祭祖,谓食瓜荐新,表示不忘本。《礼记.玉藻》:“瓜祭上环。”上环:切瓜作环形,有上环、下环之分,上环为蒂部,下环为脱花处,祭时取上环。【词语瓜祭】   汉语大词典:瓜祭

  • 竹符

    同“竹使符”。唐权德舆《送孔江州》诗:“才子厌兰省,邦君荣竹符。”【词语竹符】   汉语大词典:竹符

  • 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

    逝:过去,消失。体貌:体态容貌。 时光不断消逝,容颜日渐衰老。 古人自叹衰老之辞。语出三国.魏文帝《典论.论文》:“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

  •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不该他说话,却先说了,叫做急躁。 表示说话要把握好时机。语出《论语.季氏》:“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宋.范仲淹《上资政晏侍郎书》:“

  • 故侯

    源见“东陵瓜”。称汉 邵平,故秦 东陵侯。唐陈子昂《感遇诗》:“西山伤遗老,东陵有故侯。”【词语故侯】   汉语大词典:故侯

  • 鉏麑触树

    《左传.宣公二年》载:春秋时,晋灵公无道,为所欲为,残害臣民。大臣赵盾激烈谏止他的残暴行径,遭到忌恨。“宣子(即赵盾)骤谏,公患之,使鉏麑(音chú ní)贼(杀害)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