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马援铜柱

马援铜柱

后汉书.马援传》:“峤南悉平。”唐李贤注引《广州记》:“援到交阯,立铜柱,为汉之极界也。”事又见《南史.夷貊上》。

东汉马援曾平定交阯,封伏波将军。他在交阯立二铜柱,作为汉朝南部国界的标志。后因用为咏马援功绩之典。

唐.杜甫《渚将五首》其四:“回首扶桑铜柱标,冥冥气祲未全销。”

又《送容州中丞赴镇》:“莫教铜柱北,空说马将军。”李瀚《蒙求》:“伏波标柱,博望寻河。”


【典源】 《后汉书·马援列传》注引《广州记》 曰:“ (马) 援到交阯,立铜柱,为汉之极界也。” 《水经注·温水注》引《林邑记》曰:“建武十九年,马援树两铜柱于象林南界,与西屠国分汉之南疆也。”

【今译】 后汉伏波将军马援远征交阯,在边界上树立两根铜柱,作为汉与南方外国的疆界标志。

【释义】 后以此典表示将领征战边地建功。

【典形】 伏波铜柱、汉将柱、汉柱、马援铜柱、马援柱、马柱、铜标、铜留铸柱、铜柱、铜柱标、铁柱成千古、云深铜柱、铜柱勋高、铜柱伏波。

【示例】

〔伏波铜柱〕 唐·李白《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灿星辰而增辉,挂文字而不灭,虽汉家金茎,伏波铜柱,拟兹陋矣。”

〔汉将柱〕 明·陈子龙《送张孝廉游广州》:“应题汉将柱,独上武王台。”

〔汉柱〕 宋·范成大《送刘唐卿户曹擢第西归》:“摩挲汉柱怆分襟,邂逅吴船喜盍簪。”

〔马援铜柱〕 元·刘时中《雁儿落过得胜令·送别》:“马援标铜柱,班超指玉关。”

〔马柱〕 清·丘逢甲《寄兰史晓沧菽园》:“只见螺舟来海外,未容马柱表交南。”

〔铜标〕 明·汤显祖《紫钗记》:“将礼登坛,冠世英雄表。金汤生气象,回铜标。”

〔铜留铸柱〕 唐·李商隐《祭全义县伏波庙文》:“鸢泊启行,蛮溪请往。铜留铸柱,革誓裹尸。”

〔铜柱〕 唐·骆宾王《兵部奏姚州破贼露布》:“西距大秦,杂金行而孕气;南通交趾,枕铜柱以为邻。”


猜你喜欢

  • 锐头将军

    晋.孔衍《春秋后语.赵语》:“平原君对赵王曰:‘渑池之会,臣察武安君之为人也,小头而锐,瞳子白黑分明,视瞻不转,执志强也,可以持久,难于争锋,廉颇足以当之。’”平原君赵胜谈及秦将白起时,说他头小又尖锐

  • 登车志

    同“登车壮志”。元成廷珪《故湖州路同知中宪郜公子敬挽章》诗:“夙有登车志,仍多为国谋。”

  • 窥螳黄雀

    源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喻只顾眼前利益,而不知祸患将至者。明徐渭《铁脚》诗:“窥螳黄雀事,公子慎金丸。”

  • 管辂无年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管辂传》:“辂长叹曰:‘吾自知有分直耳,然天与我才明,不与我年寿,恐四十七八间,不见女嫁儿娶妇也。’”“是岁八月,为少府丞。明年二月卒,年四十八岁。”辂,音hé。三国时,术士管

  • 禅枝怖鸽

    源见“怖鸽”。借指惶急求庇护者。唐孟浩然《夜泊庐江闻故人在东林寺》诗:“石镜山精怯,禅枝怖鸽栖。”

  • 哭西州

    源见“羊昙泪”。借指痛悼故友。清黎士弘《至西昌知周栎园先生无恙》诗:“误尽闽南碑下客,无端北望哭西州。”

  • 函谷无泥

    源见“泥封函谷”。犹言无泥封之固,谓难以固守。南朝 陈徐陵《劝进梁元帝表》:“洛阳未复,函谷无泥。旋驾金陵,方膺天眷。”

  • 获麟台

    源见“绝麟”。后人为纪念“西狩获麟”,在获麟处筑的土台。唐李白《送方士赵叟之东平》诗:“西过获麟台,为我吊孔丘。”【词语获麟台】   汉语大词典:获麟台

  • 冬爱

    源见“赵日”。比喻仁爱慈惠。南朝 宋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踌躇冬爱,怊怅秋晖。”【词语冬爱】   汉语大词典:冬爱

  • 潘郎璧

    源见“潘安貌”。形容貌美如璧玉。前蜀韦庄《同旧韵》:“貌愧潘郎璧,文惭吕相金。”